首页 > 新闻 > 美图 > 正文

【好文共赏】追根溯源

2017-11-27 15:16:13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刘艺涵 

  初中的语文老师姓孟,常自称孟子后人,固以为玩笑。某日他正色道,真是孟子之后,行字某某,有族谱为证。 
  回了家,赶快翻开落满灰尘的《吉镇村志》,榆林市绥德县吉镇,是母亲的老家。我知道这本志册里有母亲韩氏一族的族谱,但从未认真瞥过一眼。行医世家的老韩家,在这个小小的镇子也颇有名声。姥爷的大哥曾是抗美援朝的战地医师,后来做了哈尔滨某医院的院长。姥爷的二哥也一直在军分区做卫生工作。舅妈张氏一族,同样是行医世家,直到现在还在医院工作。难怪姥爷格外重视家人生病吃药的事。 
  父亲的老家在榆林市清涧县,刘家是革命世家。太爷爷太奶奶十几岁就参加红军了,主要在延安做后方工作。二太爷是前线的司号员。我对这些老人的记忆不多,记得太爷爷在床上就着夕阳的余晖,补他那已经很不堪的背心或袜子;记得二太爷胸前挂满奖章纪念章,正襟危坐地观看电视转播国家庆典。那时候觉得他们的表情都很好笑,现在想,那表情和动作背后该有多少故事。 
  解放后,太爷爷转到铁路部门,铁路往西修人也往西去,最后落脚在新疆乌鲁木齐。离休后回西安定居,6个孩子,带回西安3个,留在新疆3个。太爷爷想落叶归根,但西安毕竟还不是真正的老家。我只四岁多时回过半次清涧,父亲驾车载着奶奶和我,路况很差,才到乡上,奶奶坚持不让再开下去,把亲戚叫到乡上吃饭见面,然后就离开了。奶奶对我说,这就是你的老家。我哭喊“这不是我老家”,“我要榆林(市)是我老家”。 
  姥爷和姥姥的乡音很重,母亲上大学离开陕北,乡音已难辨识,只是偶尔纠正她把“云”的音发成“yóng”。我本就不是个恋家的人,更何况对老家实在没有什么感情,老家对于我不过是填表时绕不开的文字。直到今年发生的两件事,使我对老家有了新的认识。第一件事,春节时,与姥爷一大家人去成都自驾游,偶尔在路上、在景区、在宾馆听到陕北口音,或者是询问或者是被人询问:“陕北人?哪搭里的?”然后彼此眼中就放起光来,脸上就绽出笑来,气氛如三月的阳光。第二件事,中秋节时,远在新疆的二爷爷、大姑奶、三姑奶几家都聚在西安。饭桌上,大家正谈天说地,二爷爷突然把话峰转到太奶奶:“我的母亲是个伟大的人。十四岁参加革命,一辈子下来,没有一个人说她不好……今天我们提起她,为什么呢?因为她就是中秋节这天去世的……”突然间,原来不太明白的事,透出了一丝光亮。那些旅途中与陌生人的攀谈,那些奔赴千里的聚会,都是要回溯共同的记忆,终点都只有一个——家。不论我们漂泊多远,不论我们所从何事,我们的品行和人生都烙印着黄土高原的特质,家甚或是老家,是我们能够彼此绾系、能够相互依赖、能够在内心深处得到慰藉的源头。

编辑:徐瑞霞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