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当地时间3月20日,中国向哥伦比亚提供的第三批疫苗运抵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应哥伦比亚总统杜克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哥伦比亚民众发表视频讲话。更多>>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构建起一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勾勒出一幅中国与各国命运与共、携手前行的恢弘画卷更多>>
1957年,梅兰芳已经63岁了。从旧社会一路走来的他,感慨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多>>
2021年1月4日,习近平主席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这是习主席连续第四年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更多>>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更多>>
近日,2021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更多>>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更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更多>>
这是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申请者出狱10小时即向党组织递交。更多>>
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滹沱河畔到宝塔山上,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多个革命纪念地。更多>>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在上了些年岁的右玉人记忆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卷,是常事。更多>>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内,收藏着抗日战争中曾使用过的“延吉炸弹”,可以炸毁敌方的炮楼和汽车,让敌人非常恐惧。更多>>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次提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更多>>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地到访“红色圣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更多>>
清晨,天安门广场。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随风飘扬。更多>>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围绕正确学习认识、总结运用党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更多>>
习近平: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更多>>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更多>>
1975年国庆节后,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嘱咐秘书去完成一件未了的心事——转告《辞海》修订编辑委员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多>>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提及。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立足大历史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更多>>
这本书,毛泽东看过不下100遍更多>>
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的一大特色。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