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 > 正文

凤堰漫山皆云梯 春日画卷泛金波

2023-04-12 09:55:15   来源:群众新闻  

  春夏之交,在这里可以欣赏陕南最具特色的油菜花美景。金秋时节,在这里可以领略别样壮观的万亩水稻丰收美景。在这里,绵延起伏、层层环抱、阡陌相连的生态美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杰作。
  
  这里,就是汉阴县凤堰古梯田。
  
  凤堰古梯田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岁月沉浮,沧海桑田,一代代湖广移民在崇山峻岭中辛苦耕耘、开垦坡地,修筑出一亩亩梯田,耕种水稻、油菜等作物。
  
  古梯田稻油轮作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源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立体垂直的复合生态景观,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移民文化,共同组成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的核心保护要素。
  
  2021年11月,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省第5个、陕南唯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3月下旬,记者走进凤堰古梯田,揭开这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3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万亩油菜花盛开的安康市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景区。 记者 文超摄
  
  延续百年
  
  传承古人智慧
  
  记者前往凤堰古梯田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随着海拔地势升高,小雨渐渐变为大雪。车辆绕过几道弯之后来到坡地,雪花又化作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水顺着大大小小的沟渠流入了梯田。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迎风摇摆,美如画卷。云雾飘来,梯田在千山万壑之间显得更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凤堰古梯田位于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跨越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凤堰古梯田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凤堰古梯田所在地域内,有古民居群落20多个,古寨堡20余处,古庙宇、古堰渠、古塘坝多处,连片共1.2万余亩,分为凤江、东河、堰坪梯田3大片,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均在0.3米至1米之间,级宽均在3米至15米之间。
  
  凤堰古梯田的修建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并利用自然的思想。“凤堰古梯田地处秦巴山区、汉江北岸,水资源丰富。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使凤堰古梯田形成完整的灌溉梯田体系,蓄水保水工程设计科学,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说。
  
  在这里,记者不时见到古堰、渠、塘、坝等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有些至今仍在使用。据介绍,凤堰古梯田利用凤凰山溪水自流灌溉,并对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气候形成的雨水加以利用,排水流畅。当地人在梯田上开挖了许多沟渠与堰塘,他们把所有的沟渠统称为“堰沟”。这些堰沟通过输引水的功能,连接了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梯田,形成一个水资源系统,使得每块梯田都有可灌溉的水源。
  
  绿色打底
  
  绘出金山银山
  
  眼下,凤堰古梯田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不少游客踏青赏花。前往凤堰古梯田的公路上停满了车,观景台、吴家花屋和冯家堡子游客如织,农家客栈、农家乐自产的干豇豆、干土豆片和腊肉等“土货”十分抢手,不少游客还在这里购买新鲜蔬菜带回家。
  
  凤堰古梯田的发现,给当地农户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0年前,古梯田区域内生活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对外无销路,对内市场饱和,绝大部分都是农户自产自销。因此,农户的生活十分艰难。
  
 
  2022年3月,在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 农民仍采用传统“牛耕人犁”的耕作方式耕种(资料照片)。 通讯员 黄智发摄
  
  2010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汉阴县发现保存完整的凤堰古梯田之后,省文物局提出在汉阴县建设全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设想。有关部门迅速实施落地,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文物景观为亮点、以筹建移民生态博物馆为平台,打造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通过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建设,整合当地文化、自然、生态、民俗、农业、旅游等多种资源,促进汉阴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2012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揭牌起,每年来凤堰古梯田的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每到油菜花盛开或水稻黄熟时,游客参观的场面更是火爆。这给当地农户带来巨大商机。“以前,我们种植的有机大米每公斤售价不到5元,且销路不畅。现在,每公斤有机大米可以卖到20多元,还供不应求。”汉阴县水利技术工作站副站长李权兵感慨。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北方第一座以不可移动文物和文化景观为主体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它是一座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极大程度上保护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随着农旅融合发展,凤堰古梯田不再局限于单纯观光旅游,还拓展了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事等内容。景区内,现有农家乐、民宿等小型游客接待点40余家,年均营收1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田梁农庄”自产的豆腐乳、腊肉等产品,还出口至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生活在凤堰古梯田区域内的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2年的6108元增加到如今的1万多元。
  
  近年来,在凤堰古梯田,汉阴县先后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文化活动,按照“文物+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式,将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深入开发利用凤堰稻作梯田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下一步,我们将在两年内投资6.39亿元贯通凤凰山隧道,实现凤堰古梯田到汉阴县城半小时往返,同时大力招商引资,改造优质民宿,引进热气球、滑翔伞、汽车露营基地、帐篷露营基地,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水旅融合。”汉阴县县长陈永乐说。
  
  合理利用
  
  万亩梯田万斛金
  
  3月20日,阳光明媚,堰坪村五组村民吴大来牵着耕牛走进梯田里犁田耙地、培育秧苗,为插秧做准备。远处的青山与田边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在凤堰古梯田,垒坎造地、建塘蓄水、修渠筑堰、引溪灌田,是当地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我们这里的田垄很窄,大型农业机械没有办法进入梯田,所以到现在还是自己拿着板锄去翻地松土。经过犁地、蓄水灌水,等上一段时间,把田泥抹平再灌水,就可以等待插秧了。”吴大来告诉记者。
  
  凤堰古梯田周边保存有明清两代大量的碑石遗存和古遗址、古村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灌溉、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我们祖辈是从湖南移民过来的。堰坪村以前人烟稀少,我们祖先到了之后开垦缓塬坡地修建梯田,带来水作梯田耕种方法,慢慢就修成了万亩古梯田。这些梯田,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吴大来说。
  
  生活在凤堰古梯田的一代代人,依托丰富的江河流域资源,采用稻油轮作的种植技术,春夏季节种植水稻,秋冬季节种植油菜,不仅将冬季闲置下来的土地进行充分利用,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节本增效。此外,当地人还发展了茶叶等农作物种植和生猪、鸡、鸭等家畜家禽养殖,以及稻鱼、稻虾、稻蟹等水产品养殖,因地制宜,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凤堰古梯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灌溉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陕西乃至中国西北地区最具重要意义的农业灌溉文化遗产之一。”省水利厅副厅长左怀理说。
  
  目前,凤堰古梯田正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灌溉工程遗产及其历史文脉,体现了陕西的治水历史,代表着陕西最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深刻影响着陕西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根脉。
  
  (记者 吴莎莎 实习生 刘璇)
  
  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
  
  凤堰古梯田位于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由堰坪梯田、东河梯田和凤江梯田三部分组成,是在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距今逾260年。
  
  古梯田稻油轮作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源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立体垂直的复合生态景观,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移民文化,共同组成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要素。
  
  通过稻油轮作、水肥保持、生态农业的方式,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既做到了因地制宜,又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汉阴县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描绘了一张美丽蓝图。
  
  2021年11月,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省第5个、陕南唯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记者手记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绵延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行走在堰坪梯田间,不时可见散布在周围的古堰塘、古渠道,清澈的冷水河从山旁流过。几百年来,这涓涓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人们饮用和灌溉提供水源。
  
  从清乾隆年间起,一代代湖广移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利用坡地落差,引用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气候形成的雨水自流灌溉,发展粮食生产,防治水土流失。这些梯田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历经百年经久不衰。至今,凤堰古梯田仍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我们不仅要把农业灌溉文化遗产尽可能完好地留存下去,还要展现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让其“活”起来。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业灌溉文化遗产,要结合现代化手段进行升级改进,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要利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古老遗产焕发新活力。要通过建展馆、搞节庆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农业灌溉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人了解凤堰古梯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农业灌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守好绿水青山。
  
  凤堰古梯田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滋养秦巴百姓的“金饭碗”。期待凤堰古梯田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续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陕西故事。(吴莎莎)
  
  编辑:雯雯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