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正文

红烛闪耀 薪火相传——陕师大纳米光学团队的传承与突破

2022-09-19 14:18:0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张涵  通讯员 高霏 辛雨飞)近日,陕西师范大学郑海荣教授和张正龙教授带领的纳米光学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发表了题为“稀土离子的亚50纳秒超快上转换发光”(Sub-50-ns ultrafast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a rare-earth-doped nanoparticle)的封面论文,介绍了团队在纳米光学和稀土发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该工作被编辑评价为“稀土发光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相关科研成果将对拓展稀土发光体系在新一代纳米光子器件上的应用,推动相干单光子源、量子通信和纳米激光器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大突破,离不开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的刻苦钻研,离不开老中青三代人对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传承。
  
 
  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纳米光学团队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团队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团队的每一位老师,秉持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力在科研方面帮助每一位学子,尽心在生活之中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纳米光学团队始终坚持以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科研育人核心任务,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潜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
  
  脚踏实地,努力追求科学真理。这一品质成为整个纳米光学团队的科研和育人传统,引导着整个团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更高台阶。从高分辨激光光谱学到离激元纳米光学,从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到解决关键应用技术难题,从团队科研项目申请不断获得新突破到团队科研成果不断攀上新高峰,纳米光学团队一直在追赶超越。经过不懈努力和奋力拼搏,团队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高,特别是在等离激元光子学与稀土掺杂纳米发光体系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以及科学研究课题主持和成果产出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团队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团队紧随世界学术前沿,实现资源共享,在团结合作中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师生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新渠道。“探索、求真、创新、协作”的团队学风和“求真务实、合作创新”的团队文化激励着一个个团队成员无惧困难和挫折,知难而进,奋力搏击,不断前行。
  
  星火汇聚,赓续西部红烛精神。一代代的师大人坚守于此,逐渐组成这个纳米光学团队并将其发展壮大。2005年,与师大在大学时期就深深结缘的郑海荣教授辞去在美国的助理教授职务重返母校,带领学生们从一个个光学元件开始搭建研究平台,创建激光光谱学实验室。2016年,从本实验室毕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张正龙结束了在德国的洪堡学者研究,毅然返回母校回归了导师的团队。自此,团队研究实力不断加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聚焦纳米光学基础和应用前沿研究的 “纳米光学团队”。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成长,研究平台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陈环等优秀的青年纳米光学队员作为陕西师大的新生代,再次展现出传承和发展的力量。而从团队走出去的毕业研究生也分别在各自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杰出青年”“科技新星”“拔尖人才”“优秀教师”和“教师标兵”等荣誉。陈环等年轻的科研者与当年年轻的“张正龙们”一样,坚韧、沉稳、勇于探索,后浪踏着前辈的脚印向前迈进,也将带着所有的智囊向上攀登。
  
 
  数十年来,纳米光学团队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研钻研精神,践行师大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研究领域,他们不畏艰险;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们传承师德。团队的接力棒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科研路上的前行与探索将永不停止,西部红烛的星火终将燎原。
  
  编辑:程珂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