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 > 正文

易俗社百年博物馆 “寻宝之旅”

2021-10-15 09:48:01   来源:曲江新区供稿  

  “芝~麻~开~门~”眼前一块电子屏幕墙,变幻成几扇神秘的大门缓缓打开,里面珍藏的老物件也浮现眼前,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寻宝之旅”,开始了……
  
  偶遇“镇馆之宝” 易俗社屹立百年的秘密原来是它
  
  怀着探寻的心情想着要好好寻找一番,才不虚此行,真真没想到,一进序厅门就遇到了易俗社镇馆之宝之一的《易俗社章程》,柔和的暖光、安静的展厅,序厅正中间的位置显示着它的“珍贵”,仔细看了展品介绍才知道这就是易俗社屹立百年的秘诀。
  
 
  《易俗社章程》
  
  易俗社不同于其他江湖班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定易俗社章程,推行民主管理制度,这也是剧社百年创立和坚守的信条,是易俗人共同约定和信守的“宪法”,这部《章程》不仅确立了“移风易俗 启迪民智 辅助教育 推陈出新”的宗旨,更是明确了易俗社以辛亥革命民主思想为基础的组织架构、管理理念、教育方式和艺术创作准则。如果说《易俗社章程》是精神内核,那么接下来这个就是“实力内核”,笔杆即枪杆,戏台即讲台,易俗社另一件镇馆之宝那就是《甄别旧戏草》。
  
 
  《甄别旧戏草》
  
  这是关于如何对待传统剧目的第一部重要理论著作,也成为新中国“戏改”的重要参考,对易俗社而言,《甄别旧戏草》更是剧社百年恪守的艺术准则,镇馆之宝果然名副其实。这种历经百年还长久不衰被后人沿用传承的精神和法则,才是最最最宝贵的东西。
  
  一时忘记“寻宝”能“玩”的博物馆那就再玩会
  
  秦腔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能说很少光顾,但是来到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你也会爱上秦腔,恶补秦腔的相关知识,博物馆里各种互动装置帮了大忙,首先是这个“换装游戏”。
  
 
  人像识别拍张照片,然后可以选择“生旦净丑”给自己换上衣服,先画个脸妆,再选一套合适的衣服,一套完美的造型就搭配好了。
  
 
  再就是“幻影剧场”,伸手触摸空若无物,但是实际影像就在眼前,真是海市蜃楼一般。“幻影”名不虚传,这个互动装置主要是《三滴血》的剧情剧迷朋友一定要来感受下。
  
 
  还有像望远镜一样的互动装置,远看没什么特别,但是近看再近看原来别有洞天,戴上耳机就是“沉浸式的听戏感受”。
  
  在整个博物馆中随处可见到屏幕,这些屏幕可一定要细细研究,说不定就是一个好玩的互动装置。你可能要问了,书籍类的展品不能触摸怎么看内页的内容?别怕,给你安排得妥妥的!
  
 
  这个泛黄陈旧的毕业证就是最早的戏曲毕业证。 民国时的易俗学员,都学什么?
  
 
  易俗社民国时期学员毕业证书
  
  当年,易俗社开创了艺文并重的教学模式成为秦腔发展史上第一所学校性质的科班教育团体,当时陕西省教育厅颁有“陕西易俗社之伶记”,确定其为一所戏曲学校,学员毕业参加普通中小学会考,毕业颁发统一文凭,最早的“戏曲毕业证”就诞生了。不仅如此,这里还陈设有民国时省教育厅颁发给易俗社的印章(钤记)、学员所使用过的国文、算术、历史等课本。
  
 
  易俗社民国时期课本
  
  易俗社的学员既精于戏曲技术,又断文识字,由于重视文化课学习,提高了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增强了表现能力,使易俗社的戏获得“细致入微”的称誉,极大地提升了所演剧目的艺术质量,才艺兼备,这才是易俗社的学生。
  
 
  “最早”的秦腔电影见证秦腔第一次走上银幕
  
  大大的屏幕、陈旧的胶片、古老的影像……最早的秦腔电影《火焰驹》《三滴血》的胶片、海报和影像,这出展陈设计还原了秦腔第一次走上银幕的历史画面,这些老物件再次被展出一点都不觉得过时,很有“复古”的感觉,当然这背后的故事也值得了解。
  
 
  1958年5月,在陕西省委领导下,易俗社和其他剧团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秦腔戏曲片《火焰驹》,这是秦腔第一次搬上银幕。1960年9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即开始拍摄秦腔戏曲片《三滴血》,参加拍摄的演职人员全部由易俗社担任展示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第二年3月拍摄完成,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将秦腔艺术推向国内外。
  
 
  站在荧幕前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黑白的珍贵影像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时隔多年,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就像是在跟历史对话。
  
 
  中国“第一批”秦腔唱片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声音
  
  博物馆中遇到了两位老人,今年86岁的奶奶虽然听力已经不太好了,但是依然执着于听秦腔,回忆起第一次来到易俗社听戏奶奶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每每谈到这里她的脸上依旧会写满激动。
  
 
  两位老人在玻璃橱窗前站了很久,橱窗内是秦腔的第一批唱片,上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公司两次为易俗社灌制的秦腔唱片,这是秦腔的第一批唱片,游客可以通过互动装置聆听一段段穿越百年的悠扬秦腔。
  
  1934年7月和1935年春,上海百代公司两次邀请易俗社演员灌制唱片,上海百代公司这两次共为易俗社演员、教练10余人灌制了唱片30余张,习惯上统称为第一批秦腔唱片。
  
 
  这是最早灌制的一批秦腔唱片,不仅为秦腔保存了难得的音响资料,而且通过这些唱片发行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易俗社和它的演员了解秦腔的唱腔艺术。
  
 
  其实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珍贵展品,只有亲自站到展柜前才能体会百年沧桑。
  
  编辑:程珂

CopyRight 2008---2023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