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们的小康生活 | 让老土地长出新农业

2020-09-08 09:23:3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汪银春 陈泽培 实习记者 奚钦)白河“地无百亩平”,农业是短板。
  
  白河乡村怎样兴产业奔富路,在土地上做出新文章?

  

  优中选特,特中做强,瓜果链培植产业链
  
  初秋,白河县中厂镇顺利村紫熙木瓜产业园内,排排木瓜树傲然挺立,农人们除草、套袋,一派繁忙景象。
  


  白河县被誉为“中国光皮木瓜之乡”,中厂镇木瓜种植基础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围绕“木瓜小镇”建设目标,发展木瓜1.8万亩,培育木瓜龙头企业2家,带动1000余户群众参与生产经营,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除木瓜产业,该镇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茶叶等长期产业,中蜂、中药材等中期产业,魔芋、甜杆等短期产业,将全镇5000户家庭嵌入产业链。
  


  走进麻虎镇十里村,千余亩的连片精品红薯基地映入眼帘。再有一个月光景,红薯就可以开挖了,秋收的喜悦洋溢在农人的脸上。
  
  “过去,我们的祖辈靠红薯勉强填饱肚子;现在,我们依靠红薯产业走上了小康路。”十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芳琴说。2019年,十里村种植红薯1200余亩,亩产量 4000余斤,贫困户户均增收万余元,种植红薯的甜头让广大群众看到了脱贫希望。于是,很多群众纷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甚至出钱流转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红薯产业。2019年,全县发展红薯7000余亩,带动全县1126户3946人增收致富。红薯产业不仅占领麻虎镇主导产业的“C位”,还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在白河县委第十五届四次全会上,该县制定了产业发展方向:聚力培育光皮木瓜、白河茶叶、生态养殖、碳基肥料、石材产业、油用牡丹、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循环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魔芋、红薯、中蜂、天麻等特色富民产业,以短养长,以长稳短,构建长中短产业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全县15701户产业户都配置了中长期产业台账,产业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因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涵养地,该县大力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格局。目前,依托黄姜资源,构建“黄姜深加工—杏鲍菇栽培—碳基营养肥”循环产业链;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构建“猪—沼—果(菜)”等现代循环农业。
  
  以园区建设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该县从加工到销售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建成木瓜、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7.6万亩,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15个、合作社446个、家庭农场19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农业增加值增长3.9%。同时,制定《白河县富民产业支持办法》《疫情防控期间贫困户产业奖补实施细则》,2020年度已兑现产业奖补资金1343万。
  
  “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俏。我县累计举办各类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20余场次,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和农产品‘互联网+’融合发展,不仅让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还提升白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白河县产业办主任谢文生说。目前,该县已有20家37款产品列入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扶贫产品供应商名录,8家36款扶贫产品在“扶贫832平台”上架,销售总额达1800余万元。依托中省对口帮扶单位,建立2处“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签订协议金额达1000余万元;举办“县市长请您品春茶”等网络销售活动,今年一季度,电商平台销售额达800余万元。
  


  三产融合,三业并举,新社区携手新厂区
  
  8月26日,第二届安康富硒核桃采摘节在冷水镇三院村举办,这个秦巴山腹地的小山村又一次热闹起来。几年来,按照县上确定的“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的产业扶贫模式,小山村有了新气象。
  
  “山上建成核桃3000亩、牡丹1500亩、速生白杨600亩、白芍等中药材500亩,山下建成核桃、油用牡丹等加工企业,沿河两岸依托水产养殖、草莓、中药材种植等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区,培育鱼塘垂钓、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民俗经济综合体。如今,三院村80%的耕地建成产业园、80%的群众搬进社区、80%的劳动力在园区和社区工厂稳定就业。”谈及产业发展,冷水镇镇长伍世庭满脸笑意。
  
  同处秦巴山里的构朳镇东坡村,产业发展之路略有不同。随着全长16.6公里的构坪路全线贯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农家乐开起来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多起来了,更多的村民突破家庭小作坊经营,把腊肉、甘蔗酒、魔芋等特色农产品搬到了城里人的餐桌。同时,东坡千年银杏、响水岩瀑布、棺材岩等景点也逐渐成为乡村游、自驾游的网红打卡景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这里有序推进。
  


  距白河县城近50公里的宋家镇双喜村,绵延的茶叶梯田坡坡相偎,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这抹绿色不仅是色彩,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村上依托歌风春燕茶厂,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培育高品质茶园突破4400亩,年产值5300余万元,有效带动周边群众120户435人增收脱贫,昔日贫穷落后的“穷山村”成为“小康村”。同时,茶园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整合,诱人的茶香,美丽的景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茶、制茶、品茶、游玩、消费。
  
  “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白河县以旅游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木瓜节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卡子陈庄、构扒东坡、宋家双喜、西营蔓营、仓上天宝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农村物流”模式,开通物流班线5条、支线108条,在县城新建连锁网点20个、镇级物流服务站10个,同108个村级服务点建立物流代办关系,切实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三产融合”促进“三业并举”,产业、就业、创业都有新发展。全县巩固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动员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76万人次,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09亿元;建成社区工厂55家,吸纳就业5000余人。
  


  人唤资产,资本联人,村集体变身村实体
  
  茅坪镇田湾村位于白河最高峰——五龙尖的山脚下。随着青壮劳力外出谋生,村里上世纪60年代栽植的近3000亩老茶园闲置撂荒。
  
  如何让沉睡了50多年的老茶园变为贫困户增收的资产?2017年村委会成立集体经济性质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流转改造老茶园200亩,整合田湾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的2500亩茶园,使其成为贫困户增收的有效资产。随着村民身份的变化,80余户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200余人领取务工的“薪金”,40余户获得固定分红的“股金”,200余户获得产业扶持的“资金”,30多户转包合作社产业园100多亩。如今,田湾村已从“后山村”成为富裕村和集体经济示范村。
  
  “一是尊重市场规律,二是尊重群众意愿。”仓上镇副镇长李玖国说,“镇上成立了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指导各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争取各类资金1541万元,着眼全县选择优势市场经济主体,并成立村集体发展资金运行管理领导小组,既确保了资金安全,又实现了保值分红和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市场化发展壮大之路。”
  
  天宝园区是仓上镇的龙头企业,镇扶贫公司瞅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投入资金310万元,群众既获得年分红收益,还享受就近务工。有效的资金支持,不仅推动天宝园区转型升级为农旅结合的AAAA景区,还辐射带动了该镇石关秦家大院和红花生态旅游同步发展。

 

  


  “艾蒿啥地都长,管理粗放,一次种下,长远受益,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全镇已发展3000亩。”瞅准了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镇扶贫公司将集体经济资金作为村集体兴办实体经济的本金,投资600万元,注册成立陕西香爱康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如今,在仓坪村一组,占地10000平方米的艾草加工厂房建设如火如荼。“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万亩艾草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完善艾草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栽好了梧桐树,就等‘凤凰’来!”李玖国说。
  
  与此同时,仓上镇镇扶贫公司出资组建了镇农村供水管理运营公司,为全镇1830户农村住户免费安装水表,计量收费,由各村注入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建联办管理运营股份公司,不仅使服务专业化、优质化,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变“不值钱”为“有钱赚”。


 

编辑:晓华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