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正文

王长春:用执着谱写丰收之歌

2019-10-14 15:42:1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冯胜利) 王长春是印台区农业局原总农艺师、小麦育种专家。他谈吐斯文,让人很难将他与搞了一辈子农业的农艺师联系起来,你倒觉得他更像一位老教授,但他真真切切是位誉满三秦的农业科学家。

王长春生于偏僻落后的渭北农村,他幼年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年四季吃到白蒸馍。可纯朴善良的父辈经年累月在贫瘠的渭北旱原上辛勤耕耘,却所获不多,这让他少年时期便产生了寻求良种、良法,多打点粮食的愿望。

1978年,王长春以蒲城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他报考的唯一志愿———西北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他如饥似渴般扎进浩瀚的知识海洋,汲取知识营养,尤其重视遗传育种知识的学习,为他未来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2年,王长春大学毕业,他毅然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开始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1987年,他调到印台区农技推广中心后,除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外,他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农技推广。

为摸清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的原因,无论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天,他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和农民亲切交流,了解自然条件、气候特点、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通过详细了解,他取得大量一手资料,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其中自然降水分布不合理引起的季节性干旱和土壤肥力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这项研究成果受到省级专家鉴定组高度评价,被评为铜川市科技进步奖。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他的研究成果,组织农技部门推广主要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旱地土壤耕作培肥及栽培技术等,累计推广630万亩次,增产粮食、油料1.3亿公斤,收到显著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有9个推广项目分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渭北高原春玉米高产技术开发”项目获农业部和陕西省丰收计划一等奖,“农作物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科技部金桥奖。

1985年后,他主持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铜川试验点工作,1985—2004年共试验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312个,其中23个通过品种审定。由于试验精细,数据准确可靠,受到试验主持方肯定,他先后被评为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先进工作者。

育种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事业。对于王长春来说,没有时间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农作物育种周期长,做完一套程序一般需8-10年。许多育种工作者终其一生,也未必能育出一个品种,基层非科研单位搞作物育种者更是瘳瘳无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们常常看到瘦高身材的王长春忙碌在试验田里。隆冬,西北风刀子般割人的脸,他蹲在地里查看苗情,一看就是几小时;盛夏,火辣辣的太阳像要烤熟大地,他在试验田采粉、授粉、记录、选种、收割。王长春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农忙时常常超过16小时。每年春节温室小麦抽穗开花,必须进行人工去雄、授粉等关键性工作,在温室过春节对他早已习以为常。

长期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致使他神经衰弱,夜不能眠。他便服用安眠药,坚持正常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他的第一批三个研究项目通过省级专家组技术鉴定,获得铜川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被列为铜川市1980-1990年推出的重大科研成果。1991年,铜麦1号通过品种审定,填补铜川市没有自选农作物品种空白。1994年,铜麦2号通过品种审定。两个品种以其稳产和抗旱特点很快在渭北旱原大面积推广,大幅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先后被评为铜川市科技进步奖和陕西省科技推广奖,为渭北旱原品种更新换代和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做出重要贡献。

2008年,搞了一辈子农业科研的王长春退休了。他没有像别的老人那样含饴弄孙,提笼架鸟,而是用自己的平生所学和专业特长,继续奉献社会,继续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殚精竭虑。几年来,他的足迹远涉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为当地的农作物育种和区域试验贡献心智,用坚守换来金色收成,用执着谱写着丰收之歌。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