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正文

一心为民 初心不改——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党总支书记张和平先进事迹

2019-10-14 14:58:41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段建军)19岁那年,在过小日子与尽义务之间,他选择了从戎。29岁那年,在挣大钱与回穷山沟之间,他选择了当村官。到了半辈子的年龄,他仍引领着群众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不停歇。如今,步入花甲之年,他选择了又一次出发:朝着业强、民富、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迈进。他,就是先后荣获市级郭秀明式的好支书、省级劳模、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国劳模等殊荣的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党总支书记张和平。
 

初心萌发:一定要改变这个穷酸样
 


 

       1959年,他出生在崾先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不久,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和其他农家一样,他家也是艰难度日。儿时那种紧衣缩食的日子,让他一辈子刻骨铭心。也是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穷酸样!1978年,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子,他胸戴大红花,开启了一段让他终生受益的军旅生涯。和平年代的部队生活是平实的,也是朴素的,但他始终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总是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农场生产、施工,野营拉练和作训考核等任务,并先后受到部队嘉奖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198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退伍了。回乡后,正好赶上红土公社(今红土镇)社办企业修建队的招聘,于是,他便抓住这个机会进了修建队。谁知,在此一干,就是7个年头。在修建队工作期间,每次公社开大会,差不多都会听到会上提到崾先的工作干不前去、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变化不大的批评声。对此,他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这,让他埋在心底的那个决心更坚定了,更迫切了。1988年,他向镇党委请求,回村挑起“打翻身仗”的重担。他说:“我宁愿在村上搬砖、搬水泥,也要改变次次挨批的状况,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一年,他被任命他为崾先村支书。
 

初心何在:让群众吃饱饭、住上好房子
 

 

      回到村上,一股风言风语,扑面而来。有人说他傻,放着修建队“一把手”的好差事不干,却偏偏要回来“找气受”,到底是图个啥?真是想不通!还有更难听的话,说他脑子进水了、让门夹了。而家里人更是反对:好不容易才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怎么又回来了呢?可他心里明白的像一面镜子,他知道自己回来是为了什么。他,无愧于一条汉子。因为,他从不理会这些人的热嘲冷讽,而是按着自己的思路在做。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组织群众座谈,通过上门挨家挨户的走访,了解大伙的所想、所需、所盼。一段时间的细致调查后,他理清了“先解决‘人’的问题,再抓粮食增产解决温饱,还要统筹谋划、大打翻身仗,实现民富村强”的发展思路。第一次支部会上,他不但谈了村上的落后现状,还谈了今后的发展思路、规划和若干保障措施。末了,他撂出了两句话:一句是,再也不要丢人丢到全镇!另一句是,不信咱就争不起这口气!会后,他首先从抓班子、抓党员干部教育入手,提振他们的信心。同时,他抓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抓党员干部作用的发挥,抓年轻新党员的发展,为扭转被动局面、推动全村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他在组织群众广种地膜玉米的同时,积极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建,改造中低产田。那些日子里,他带着村民们,提着干粮、拎着水壶,早早就下地了。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村上雇来的8台推土机,更是不停歇。这,在村子里,是前所未有的。作为支书,他更劳累,不仅要做前期规划,还要外出托关系拉油料。推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伤及部分群众的地埝和青苗。一些不理解的村民,又是挡车又是吵架。对此,他就得挨个去开导:“挡车,只能喝稀饭;推地,才能吃捞面。没有这种觉悟,咱村就永远发展不起来!”就这样,这年的春秋两季,村上硬是推出了300多亩的高质量水平田,还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农田基建先进点。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崾先村每年都会整修20—30亩坡地。到2002年,全村共改造中低产田600余亩,粮食产量由1989年前的亩产300多斤增长到亩产600多斤,实现了粮食翻番的目标。多年来,村上的300名群众一直居住在沟壑之地,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对此,他不但一直牵肠挂肚,而且在找机会、想办法。到了2002年,他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决定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一次群众大会上,他说:“我们不要只满足吃饱、穿暖,还要甩掉土窑洞,建新房,实现有钱花、过得好的生活。”紧接着,他开始为搬迁项目跑前跑后,着手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2003年,他在区扶贫办争取到了这批移民搬迁项目。同年,第一批移民搬迁工程启动。他是搞基建的内行。因此,在全村实施搬迁工程期间,他又重拾老本行,为全村搬迁搞规划,为村民建房放线,还对工程质量监督,俨然一个技术工人。白天,他不是在工地上做指导,就是到有关部门跑协调;晚上,他不是在自家为全村做整体规划,就是在村民家中帮忙搞设计、做绘图、估预算。最终在2004年春,崾先第一批35户移民搬迁户住进了新居。开弓没有回头箭。随后,他又主动出击,成功争取到第二批移民搬迁30户的项目支持,并于2005年底全部住进了面貌一新的移民新村。真是好事连连!因为,在这之后,他还“跑”到了扶贫重点开发村的项目,筹资30万元为新村硬化了2300米的水泥巷道,整修了2300米排水沟并进行了水泥浇灌。之后,村上筹资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新建了广场,绿化了巷道,还置齐了各类文娱器材。2005年,崾先村被市、区两级党委命名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初心不改: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2006年,区委组织千名党员下基层。区工商局(现为市场监管局)机关的13名党员被选派到了崾先。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工作队和村班子成员,深入60余户群众家中搞调研,了解崾先的发展优势。之后,初步决定把兴办农家乐,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点子有了,但村上却无一人报名,想让祖祖辈辈都务农的“泥腿子”一下子“下海经商”,难!根据全村情况,他初步选了5户家庭作为重点。挨家做工作时,他拍着胸脯说:“挣了钱,是你们的;赔了,给你们跑的贷款算在我的名下。”为打消村民的疑虑,他打算带这5户外出实地考察。可临出发前,竟有两户躲了起来,其余3户也打起了退堂鼓。这怎么行呢?这时,车在家门口等着,情急之下,他硬拽着这3户人上了车。这3户人在他带领下,用两天时间先后考察了旬邑、杨凌两地的30多户农家乐。回来后,他趁热打铁,帮助他们到信用社开户办贷款、装修房屋、购买灶具碗筷、印制名片,硬是一手帮了3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开业当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还请来了新闻媒体做宣传,并在305省道沿线为农家乐做了醒目的宣传牌。此后,随着顾客的增多,村里逐渐将面条、煎饼、面皮等变成了崾先村的特色小吃。由于饭菜可口、干净卫生,不到4个月时间,这3家农家乐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如今,崾先发展较好的农家乐有20余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明星村。农家乐火了,但毕竟只带富了一部分人。想让家家都有“钱串串”,那必须都有属于自己稳定的产业。2008年,区委、区政府经过多次调研,为崾先制定了“管好樱桃树、办火农家乐、挣来钱串串、美化新家园”的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可是,樱桃好吃树难栽。没有经验的农户无力也无心去发展这一新产业。为迅速发展产业,让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他带着村干部与部分农户们,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建起了316亩的高标准樱桃园。建园时,部分村民坚决反对,他就白天领着村干部在地里帮忙,晚上到村民家里去做工作。建成后,浇水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当时村上缺水,只能到邻近的周陵供水站拉水,一车水20多元钱,浇完300多亩地就得用1000多车水,村民一时拿不出钱,他就用自己的钱先垫一部分,再到供水站赊账一部分,就这样硬是浇完了樱桃园。水的问题解决后,他又找到多年的老友区供销社经理,赊账购买了一批地膜及时铺上。当年,樱桃树的成活率达到了98%,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如今,周陵塬上的樱桃,众人皆知,众人皆赞。2018年,崾先村共产樱桃28万余斤,收入近300万元。
 

初心永驻:永做为民谋福利的不老翁
 


 

      从1988年回村到现在,他带领“一班人”,让崾先村不仅有了民富村兴的产业,也从一个当年无人当支书的支部发展到了现在的先进党组织。如今,崾先先后多次获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休闲农家明星村……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级劳动模范、市级劳动模范、市级郭秀明式的好支书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当村上的书记,只有为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心里觉得比较踏实。说句实话,我没有想让村上人说我怎么怎么的好,只要崾先在不断地变好,让大伙过上好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2018年,原周陵、崾先、枣园三村合并,组成了新的周陵村。在新一届的班子选举中,他以高票当选为周陵村党总支书记。在那天参加选举的党员中,有3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他们说,今天,我们就是冲着你张和平来的,你已带着崾先人过上了好日子,可眼下村子合并了,我们也是你领导下的群众,你可不能撂下我们不管。”此时,因常年劳累,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也曾有过向镇党委请辞的想法,但看到这么多群众的期盼,他决定再一次扛起重任。新一届村委会、监委会等村级班子选举产生后,他立刻带领新的班子成员认真调研、长远规划,在各级党委的帮助和指导下,他跑项目、争资金,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建立起以枣园组为中心的金银花基地,实施了村上老樱桃园改造提升、生猪养殖场、6个农业大棚等多个项目。 他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让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一天比一天更强。只要坚守这份初心,一直努力,也就够了。”这就是张和平,一位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共产党员。他那颗为公、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如今,大半辈子已经过去,他仍不服输,仍然在闯、在拼,而充分体现在他身上的那股韧劲,不仅彰显着他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行的坚定,也很好地诠释着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编辑:徐瑞霞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