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正文

白头不悔医者志, 传承父辈仁者心——讲述咸阳市中心医院杏林文化传承的故事

2019-07-31 18:00:14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凌晨 文慧 记者 赵小康)从1953年救治抗美援朝战士的陕西省第三疗养院,到如今的区域医疗中心,记录着中心医院人择“医”事、终一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奋进足迹,也见证着咸阳市中心医院延绵近七十载的优秀文化传承。这种深耕厚植的医院文化穿过如歌光阴,深深镌刻于渭水之畔,薪火相传于杏林家风。众多“白头不悔医者志, 传承父辈仁者心”的故事,诠释的不仅是百折不挠、愿为良医的初心,更传递着中心医院人修身齐家、立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在2019年度高考录取结果陆续发布之际,相信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充满期许,我们撷取了老中青三代人关于择校、从医的故事,希望这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情怀能够感染更多的人。

    母亲与孩子间的特殊交接
 

    近日,2019年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许多学生、家长纷纷在朋友圈将其晒出,7月28日,我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仵宁也晒出了女儿段湘悦以694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的通知书。

    面对亲友纷至沓来的祝福,仵宁既有荣光,也有期许,更多的是一份感慨,“孩子如愿以偿,能理解她对于医学的那种痴迷和追求,同时,我们完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接。”

    作为一名医生,仵宁一直给女儿以优秀医者的示范,她以自己是一名医生而骄傲,也鼓励和支持女儿投身医学事业。小湘悦听妈妈讲到最多的就是那些从医楷模的榜样故事,以及身边叔叔阿姨们的无悔选择与平凡坚守……

    精心耕值,必得硕果。正如段湘悦在北大自招时的陈述:幼承庭训,立悬壶济世之志;少而敏学,慕医者仁厚之风。我生在杏林之家,父母从医。幼承庭训,我自小对医学就有极大的兴趣。在我心中,医生是游走在笔锋与刀锋之上的舞蹈者,是穿梭在生与死之间的摆渡人。父亲母亲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医者勤奋与坚持的品质;在我看来,医生不仅仅是一份需要知识与积累的职业,更是一份需要梦想与情怀的职业。我期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医生,走向社会,救死扶伤,“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仵宁用她对医学的理解和追求影响着女儿,这种滋润无声无息,绵延久远。 
 
    如果亲情融入在职业理想中…

 

    “老唐,我最近管了个病危病人,天天加班给我累得,不过飞速成长,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当医生的成就感。”

    “老唐,你对脊柱和正骨了解多少,咱们讨论一下吧”……

    这是我院疼痛科主任唐强和女儿唐静怡的日常微信对话,父女所交流的话题几乎都绕不开医学和病人。谈起女儿,唐强自豪的说“女儿不仅是我的‘小棉袄’,我们还是‘忘年交’”。

    “我从小到大只对医学有了解,我想学医!”“学医很辛苦,可不能半途而废,你做好准备了?”女儿高考报志愿的那一幕历历在目。

    女儿态度坚决,但唐强仍有一丝怀疑。于是,他提议让女儿先真正接触下临床工作再做决定。两周后,唐静怡斩钉截铁地告诉唐强:“虽然做医生很辛苦,但看到重症病人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那一刻,我的眼泪说不上为什么就流了下来,我,想和你一样,成为一名医生!”最终,唐静怡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本硕博连读。

    如今,读博的唐静怡已经开始跟着导师在南方一家医院为毕业课题做着紧张准备。但不论何时何地,对唐静怡而言,唐强亦父亦师亦友,因此,在工作之余,她习惯和父亲微信探讨交流病例,唐强把从医经验分享给女儿,女儿又在新的病例中向唐强提出问题,促使唐强不断学习,他们把亲情深深地融入到了职业理想当中。
   
    一家三口都从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医二代,爸妈在医院,医院就是家,写作业就在病房走廊,眼里全是白大褂的忙活……我院“医二代”——麻醉科医师马旭东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
马旭东的父亲马宁和母亲张育娟都是我院医生,而从小在医院宿舍耳濡目染长大的马旭东也受父母影响,选择了从医。

    “别看我和父母都在一个医院,但也都是各忙各的,过去对他们顾不上我多少还有点怨言,但等自己当了医生,才越来越理解了他们。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好处,就是他们没时间管我这、催我那” 马旭东笑着坦言。

    在麻醉科上班,常常是一台手术接着一台手术,吃饭都是相互换着吃,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马旭东也有过初心的动摇,每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想起并默念父亲在他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说过的话“行医虽不易,男儿却要有担当。既然选择,就应坚持”。

    随着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的累积,马旭东对于手术麻醉越来越得心应手,对这份职业又多了一份热爱和自傲,对未来也有了更多期许和规划,他说“手术麻醉绝不是简单的打一针,而‘麻醉人’,从来不是手术室里的匆匆过客,从术前的让病人镇静,到术中麻醉维持,再到术后的疼痛管理,我们是患者疾病治疗和预后康复的全程参与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几天,我院消化内科一名阳光、帅气的实习生给许多病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室同事们也笑称他是模范“医二代”,他是内分泌科主任齐学林的儿子。

    谈起选择学医,齐佳坤直言说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虽说从小到大,父亲很少能够接他上下学,好不容易有那么几次宝贵机会,也还会碰上半路撇下他们母子赶回医院的情况,但打从小男孩起,父亲身穿白大褂的形象就深深印在了脑海中,他觉得那时候的父亲很是高大,特别是夕阳西下时,站在那斜斜一抹光晕中的父亲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于是,齐佳坤便在高考时报了医学志愿。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父亲却对这个选择犹豫了。“说实话,舍不得孩子学医,因为医生是真辛苦。记得有次他妈有事让我接孩子,结果科里来了重病人,我一忙就去晚了,等到了学校也不知道孩子去哪了,给我俩急的,最后还是邻居无意中发现孩子帮我们带回了家,为这事,孩子他妈把我埋怨了许久许久。所以,从内心里我希望孩子能有份安逸的工作”齐学林说到。当然最后,齐佳坤的执着感动了齐学林,才有了今天父子俩在同一家单位的相逢。

    在重症监护室的实习经历,让齐佳坤第一次见证了鲜活生命的流逝,他深深地感到生命很脆弱、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所以他决定继续读研、积累提升,像父亲一样努力做位好医生。

    父亲热爱 女儿跟随

 

    女儿是陕西省人民医院ICU的一名医生,是自己的同行,这让消化内科主任王永席有着太多的感慨。“高考那年填志愿,我们父女遇到了最大的分歧。”王永席回忆说,“女儿从小就是病房里的小‘熟人’。那时医院的设施比不上现在,没有呼叫器,病人换药、不舒服就会在楼梯道大喊,这时女儿就会迈着小腿跑着叫医生、叫护士,得空还会到每个病房转一圈,看哪个病人液体快输完需要更换,那种认真“小医生”的样子至今让我难忘……”

    后来女儿大了,王永席想着让女儿和爱人一样去银行上班,工作稳定,也不那么辛苦,不想,女儿却选择了与自己并肩战斗。王永席笑谈,也许是自己在与家人不经意间分享挽救生命的喜悦时,从医理想的种子就在小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正应了那句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父亲热爱的,就是女儿跟随的。
 
    祖孙三代的基因遗传和精神传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院心血管中心、心血管内一科主任王阿利三代从医,是典型的杏林之家。

    父亲王克俭教授是上世纪70年代医院老一辈的外科大夫,曾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他对王阿利的影响是深远的。还是孩提时的王阿利常常被父亲手拉着手值班,“我父亲经常给我说,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不仅可以像学雷锋一样帮助人,还能减轻他人的病痛。”父亲的话,像种子一样在王阿利心中生根发芽。

    于是,十几年后,王阿利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心血管医生。在30余载风雨医者路中,她真切的感受到正是这种骨子里的基因遗传,成为了她坚定无悔的动力。

    不过,女儿报考志愿时,王阿利却反复几次确认女儿的心意,不是舍不得、不是不支持,而是她觉得学医不能光凭一腔热情,更要肩负得起性命相托的重担。于是,她便把女儿带到科室,让她直面这生与死的战场,她希望女儿做出慎重的选择。虽然女儿看到穿刺流血的场景就晕了过去,当醒来后的她更加坚持“我就是要学医,你能行,我为什么不行,我要和你一样学心内科!”女儿的倔强和坚定,让王阿利很是惊讶,但更多的是欣喜。

    如今,已是博士的女儿在复旦中山医院上班,“丫头过去还经常问我心血管方面的问题,现在好了,经常来考我,当然,我们对医学的讨论已经超过了母女间的另一种对立”王阿利自豪地说,毕竟在她看来,女儿学有所成,青出于蓝胜于蓝,那才是她这个医生妈妈的最大骄傲。

    六代从医的这一大家子

    “老刘下乡去了,估计回来晚。”我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岳丽说到。都说找对象千万别找同行,但岳丽的丈夫刘江峰不仅是医院神经外一科的主任,家里还是祖传中医,算上女儿这一代,已是六代从医。

    “医生的圈子其实挺小,许多同事都是就近在医疗圈里选择了另一伴。表面看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工作环境,更容易相互理解、支持,但真实生活中真的挺不容易,谁都顾不上家,所以女儿选择从医,我俩开始挺犹豫的”岳丽说到。

    后来还是女儿自己讲述了学医的理由。几年前,岳丽在一次值夜班过程中,遇到了一位病人,没说两句就晕倒在地,脉搏、呼吸骤停,岳丽便立时跪地抢救,实施胸外按压,最终将病人救了回来。若干年后,岳丽跟女儿逛街时,被病人家属一眼认了出来,再次深情感谢。哪知就是这一幕让女儿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选择了与父母、与祖辈同样的职业生涯。
 
    风雨七十载,热血写春秋。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还有许多这样的医者之家,他们是抗击疾病、护佑健康战场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精神科老专家高慧荣及其子安邦(现任精神科主任)、护士儿媳李萍,骨科老专家王忠贵及其女儿王小燕(药师)、女婿王宏波(腺体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放射科老主任杨彦荣及其女儿杨欣(耳鼻咽喉科医生)、女婿王昊(手足外科主治医师),老中医刘元涛及其子刘伟(肛肠科主治医师),儿科老专家盛彩芹及其女刘坤(耳鼻咽喉科主任)、药剂科老主任赵淑侠及其子杜翔(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东郊分院影像科主任焦党社及其子焦武(急诊科医师)……

    芳草萋萋,必有良田沃土;繁星熠熠,自有皓月长空。杏林家风的生生不息,不仅源自于每个小家庭的代代传承,更离不开医院这个大家庭厚重文化的培育滋养。

 

    多年来,市中心医院始终坚持人文育院、德法治院的办院理念,把职工道德文化素养建设和人文关怀放在首位,隆重庆祝医师节及护士节、评选十佳员工、礼遇好人模范、举办道德讲堂、开展金秋助学、为职工子女庆六一、组织好家长分享会等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营造了尊医重卫和爱岗爱院的浓厚氛围,让全院医务工作者收获了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归属感、幸福感,更是通过他们弘扬和培树了修身齐家、立志报国的优秀家风文化,鼓舞和感染着“医二代”们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才有了这众多“白头不悔医者志, 传承父辈仁者心”的感人故事,他们正以萤萤之光呵护着渭水之畔的万家灯火……

编辑:张凡非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