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正文

榆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巡礼第4站丨郝家桥革命旧址

2019-05-27 09:45:47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  

郝家桥革命旧址

 

    郝家桥革命旧址,隶属于绥德县张家砭镇,位于绥德县城西10公里处,拥有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习仲勋旧居、齐心旧居、刘玉厚旧址、郝家桥乡政府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为绥德县“红色记忆”主纪念室之一,展厅总面积 300 平方米,展线总长120米,展出照片236张,实物135件,充分展示了习仲勋带领的地委调查组来到郝家桥村后展开的南下移民、减租减息、耕一余一等工作,以及齐心带领村民识字扫盲,开展文娱活动等情况,弘扬了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崇高精神。

 

郝家桥调查研究

 

    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将1943年的中心任务确立为:发展生产,加强教育。而此时的绥德,刚刚摆脱反动军阀何绍南的统治,干部成份复杂,政治思想混乱,群众基础也不巩固,各项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这对刚刚走马上任绥德地委书记、不足30岁的习仲勋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将毛主席写在漂白布上的“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嘉奖题词挂在墙上,时刻鞭策自己。

   为了响应毛主席“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尽快摸清绥德分区的情况,习仲勋亲自率领绥德县委书记宋养初、地委宣传部长邹文宣、《抗战报》主编梅行、妇救会主任张力、《解放日报》驻绥德记者田方等一行,迎着寒风,沿着崎岖的土路来到具有典型意义郝家桥村,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查。在此期间,习仲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白天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行走在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晚上他在麻油灯下工作至凌晨,专心总结白天的调研成果,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次调研中,他组织群众减租减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生产;他组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在农业战线中培养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刘玉厚;他组织群众南下移民开荒,在人多地少的年代,让农民们都能有地种,有饭吃。在老百姓的眼中,他就是大家最贴心的人。在习仲勋的帮助下,郝家桥的各项事业走在全县的最前列,成为绥德分区的“农村楷模”,促使整个绥德分区掀起“村村效仿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高潮。



 

    在郝家桥经验的引导下,全地区各级组织制定了生产计划,农村建立了变工队,积极提倡革新农业耕作技术,使摇崖、拍畔、大坝、挖窖、按种、深耕、锄草、施肥、翻秋地、旱耕等农作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同时发展了副业,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至当年年底,粮食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基本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吃饭问题。仅警备司令部在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开垦荒地700余块,产量900石,收菜120余万斤,棉纱6.45万斤;军工厂年产棉布4800匹,棉衣4000套,单衣4.76万套,皮衣1350件,军帽4000顶,鞋子1.58万双,毯子1800床,绑腿3000副,满足了该部官兵被服装备的需要。全年生产总值折合小米4万余石,解决了部队大部分粮食供应,进而达到全部自给。

    在习仲勋的倡导和郝家桥经验、刘玉厚事迹的鼓舞下,绥德地区涌现出许多典型区、乡、村和模范先进人物,如工人郝玉亮,吉镇的王德彪、刘金英,四十铺的王丕应,佳县的阎开增,吴堡的任逢华等。

 

    历史的回声

 

    习仲勋和齐心在战争年代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其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在绥德交往了众多的农民朋友。绥德的父老乡亲,也让二老终生难忘和无限眷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尽管习仲勋职位不断上升,但他们一直和群众保持着长期的往来和深厚的情谊。他们心心念念牵挂着老区的人民,魂牵梦绕关怀着老区的建设。

 
    

CopyRight 2008---2020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