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秦地无闲草 陕南脱贫中这项传统产业种出“脱贫良方”

2019-07-06 18:04:18   来源:央视网  

    陕西中草药资源丰富,素有“秦地无闲草”之说,尤其在陕南秦巴山区分布更为广泛,当地山民中流传这样一句歌谣:秦巴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

  近年来,秦巴山区的陕西佛坪县和镇巴县不断创新机制,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和理念思维,通过科技共建,让中药材这一传统产业看到振兴希望,在助推秦巴山区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中,正写就新篇章。

  佛坪:确保贫困户在中药材上收入稳定

  佛坪县城区往南5公里,椒溪河畔,2018年年底新建起了一座地占地1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主要用于秦岭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种植、野生资源抚育、中药材初加工等。

  为了这个基地的引进建设,佛坪县前后跟踪了4年之久,其背后是一个中药材种植大县长期以来的“难言之隐”。

  以山茱萸为例,这个在佛坪几乎每家都种的中药材近年来曾一度被村民撂荒,原因就是价格的起伏不定,不挣钱村民就不去打理,不打理就没有收入。而山茱萸对佛坪的脱贫至关重要,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佛坪县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除山茱萸外,该县还种植天麻28万平方米、猪苓32万平方米,以及其他适生中药材1200亩。

  “在市场上,种植户是弱势群体,为了让这一块的收入更稳定,让中药材种植真正成为支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我们引进了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投资建设了这个基地。”佛坪县中药办主任丁晓明说。

  在引进之初,佛坪县给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提出三个条件:首先,培育的苗子要适合佛坪种植,其次种植技术要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对这批中药材市场前景可控进行预判。

  “他们答应了这三个条件之后,基地去年年底建成并开始繁育种苗,到今年11月份这批种苗以一定的价格卖给县上的药材种植户、专业合作社等,然后公司在种的过程中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成熟后再统一收购,将药材带入市场,而不是让弱势的农户和贫困户直接面对市场。”丁晓明说,这样就可以确保贫困户在中药材上实现稳定的收入。

  记者采访时,繁育基地的大棚里新培育的茅苍术长势良好,大棚里当地村民正在进行除草工作。负责人介绍,基地预计年产优良中药材种苗4000万株,年经济效益可达16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参与种植农户年均增收10000元。

  这样的收入如果能够长期稳定下来,对于佛坪县巩固脱贫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镇巴: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距离佛坪大约6个小时车程之外的镇巴县,中药种植同样是该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这里种植的大黄、天麻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中药材种植在该县达到18.9万亩。

  鲁家坝村就是该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典型。2016年,村上引进陕西卧龙江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流转土地600亩,建立了中药材育苗和种植基地,林麝养殖场、秦巴山区特色生物保护与开发实验示范站等。

  “在脱贫攻坚机遇期内,我们区域性的建起了这些中药材项目,希望对中药材进行初加工然后再卖出去,比如天麻挖出来直接卖就是每斤10-20块钱,初加工烘干后卖就能达到每斤100-120元。”鲁家坝村所在的小洋镇镇党委书记黄锐说。

  这一思路,和佛坪县引进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的想法如出一辙。

  黄锐介绍,中药材收入在鲁家坝村民年收入占到60%以上,尤其对于贫困户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全村22户贫困户发展天麻5000窝,有20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达到80亩。

  “在产业上让群众脱贫难度不大,但是脱贫之后如何找到一个持续稳定收入的路子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不然脱贫以后还会返贫,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改变贫困户的生产方式,提高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

  专家大院:培养职业农民

  鲁家坝村文化广场一侧,有一个二层楼的小院,被村民称为农民培训大院,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专家大院。

  7月5日上午,记者走近大院,一楼会议室里,陕西理工大学生物学博士曾海涛正在给一屋子的村民上课,讲授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村民杨明兵听得津津有味。杨明兵此前一直在外务工,家里也种了几亩大黄,但看到村里的动静这么大,还想多种一点,增加收入。

  与此同时,院子二楼的两间实验室里,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就中药育苗进行生物试验。陕西理工大学博士陈志远在一屋子生长着幼苗的器皿对记者说:“我们就是要用做工业的思路来做中药材。”

  黄锐介绍,围绕中药材产业,鲁家坝村和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共建了这个科技助推脱贫攻坚战示范站点。“重中之重,就是请大学教授培养职业农民,通过培训让他们成为种植大户和经营主体,目前来看,通过培训,种植户们思想上首先活跃了。”

  “他们有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与传统的种植结合起来,对我们发展产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支撑,我们现在发展产业,会首先听他们的建议。”黄锐说。 


编辑:杨晨雨

CopyRight 2008---2023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