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 > 正文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2019-02-20 10:40:30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系列报道之二

  8:00到办公室;
  
  8:30—12:30与两组博士生、硕士生开展分组学术讨论;
  
  12:30去食堂吃午餐;
  
  13:00与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和视频进行学术交流;
  
  14:00—17:30与团队成员开展专业讨论;
  
  17:30去食堂吃晚餐;
  
  18:00—20:00梳理项目遇到的瓶颈,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攻关难题;
  
  20:00—1:00静心写作科技论文。
  
  这是33岁的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徐占伯教授2019年2月19日的日程安排。徐教授说:“团队其他人的日程表和我的几乎一样,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真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
  
  23年来,这个团队的成员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践行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党的忠诚。
  
  责任,来自祖国的召唤
  
  “把祖国装到心里,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奋斗,一笔一画书写人生。”
  
  197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敏锐地预测到系统科学在中国发展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向教育部建议在全国设立系统工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1979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系统工程研究。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领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听到祖国的召唤,正在美国留学的系统工程学者管晓宏毅然放弃美国多个企业的优厚待遇,选择归国任教,到祖国大西北发光发热。
  
  如果留在美国,他的年薪是10万美元;回国任教,每年工资只有3600元人民币。他说:“祖国的召唤就是我们的方向,国内条件虽然艰苦,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宝贵机遇。”
  
  回国后,管晓宏领衔组建了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2012年,刘晓明以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身份加入团队,如今他即将成为青年教师。他说:“在团队学习的7年中,我从老师们身上深深体会到知识分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受他们的影响,我也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留在西安交大,从一名普通讲师做起,把祖国装到心里,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奋斗,一笔一画书写人生。”
  
  爱国就要奋斗,奋斗就是爱国。伴随着祖国发展的脚步,团队中的一代代知识分子始终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担当,来自对事业的执着
  
  “中国要发展强大,就必须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在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上取得突破,时不我待,必须全力奔跑。”
  
  2月13日,正月初九。假期的西安交大校园格外安静,平时树上三五成群的鸟儿也冻得不见了踪影。记者来到实验楼,只见实验室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请记得随手关门,很冷哦!”
  
  几名教授正带领着博士生和硕士生忙碌着。还未开学,还没暖气,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靠热水杯暖手,坐在电脑前查找资料、分析数据、编写代码。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忘我工作的热情。
  
  周亚东副教授说:“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学校关闭了实验楼,初六才对师生开放,其实我们早就想回来工作了。中国要发展强大,就必须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在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上取得突破,时不我待,必须全力奔跑。”
  
  创新来源于锲而不舍的坚守,也来源于刹那的顿悟和灵感。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灵感,团队成员会立刻抓起一支白板笔,把想法随手记在实验室的落地玻璃墙上,让所有人帮忙探讨其可行性。久而久之,玻璃墙就成了团队成员们记录想法、开展讨论、进行头脑风暴的“靶场”。
  
  玻璃墙上有导师们希望学生记住的公式和程序代码,有青年教授写下的行业英文资料摘要,也有年轻人写下的网络励志语。老中青三代人的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产生新的火花,推动团队的研发工作不断向纵深挺进。
  
  一代一代交大人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信念,来自党性的引领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枚党徽就是一生承诺。”
  
  团队的21名成员中,党员占到了16名。这些党员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引领团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每上一次党课,我们就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党赋予知识分子的重大历史使命,更加激励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每天晚上,你都能看到团队所在的彭康楼灯火通明,几乎所有人都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地工作,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团队的党支部书记田锋教授谈起他们的工作生活,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如今,80后和90后是团队中的主力军,如何寻找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成为大家的一件难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事业需要党员的奉献,也需要亲人们默默的支持。
  
  周亚东副教授笑着说:“孩子还不到一岁,我整天忙科研,家庭的重担都给了妻子。她也是一名科研人员,能够体会我的难处,有时也会抱怨,但一直支持我的工作。我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枚党徽就是一生承诺。”田锋教授告诉记者,西迁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很多人都是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对党忠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始终感染和激励着团队成员。如今,团队中新的一批青年党员成长起来,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中勇于担当,在困难面前冲在前面,在压力面前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风采。

编辑:徐小丹

CopyRight 2008---2023 @ 陕西阳光网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2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086号
地址 : 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产业大厦A座11层    联系电话: 029-86225201   举报邮箱:814476757@qq.com
陕西菲格律师事务所 杨韬 13109502054   陕西志功律师事务所  白山虎 1331921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