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自序——写在《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美学解析》付梓之前

2025-11-22 12:06:5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20251122120759873-41-fa674.jpg_scale.jpg

李元博

七十一岁的我,面对《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美学解析》(暂定名)这部厚厚的新书稿,我犹豫着:我还要说点什么?

噢,这是我写书法美学的第二本书。

此前的2017年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50万字的《书法美学解析》一书,表达了我对中国书法的美学思考。该著一问世,就在国内书法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先后获得中国书法“风云榜”学术著作奖和北方15省(市、自治区)第2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书法“风云榜”学术著作奖颁奖词写道:“李元博《书法美学解析》依托黑格尔美学思想,采取经验观点和理论观点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照中国书法,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有限与无限的根本关系上揭示了书法的艺术本质和基本发展规律,解答了书法艺术哲学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上卷“对书法艺术的美学认知”和下卷“关于书如其人”,分别从作为集合概念的民族整一性和作为普遍概念的一般个体性两个基本方面,第一次创造性地阐明了书法中人的主体作用,从而更为深刻地挖掘了中国书法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征。这种用当代人类的科学思想系统解析中国书法艺术尚属首例,其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经得起推敲的。该著的成功出版,对“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和中国书法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录自2018年4月中国书法风云榜学术著作奖《颁奖词》)。

书法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使我十分振奋,我感到:“人生一瞬,转眼即逝,能有此一著留世,足也!”

客观地讲,《书法美学解析》是一部革旧鼎新的书法新理论,一部极富思辨色彩的书法艺术哲学(美学)著作,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雄辩的实证力量,是构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坚强支撑和基本特征,非如此,便不可能完成那一理论建构。然而这一特征的另一面却显出由于理论体系广大,概念纷繁,抽象艰涩,加之书法本身专业性强,文字量又大,结果使很多人有了阅读障碍而难入其门。鉴于此,当时就有不少书道同仁和读者建议我改写一个文字不超过十万字的通俗本或简易本,以使更多人可以阅读,让《书法美学解析》的理论光辉照耀得更加广大,以期对当代的书法创作和书法事业发展产生现实的理论引领作用。

我理解人们的良好意愿,也思考着如何回应这个我理应回应的期待。我曾试图去做,可一展开思考,那个建议便很快就被否定掉了。我想着,假如以十万字的通俗文字去承载五十万字的书法艺术哲学内容,不仅不易做到,即使删减、压缩到了十万字,必然会漏洞百出,不成体统,何况哲学论著与通俗读物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实在难以兼得。这说明此路不通。不过,从那时起,这个问题就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

七年之后的2024年初,是我临帖学书法四十年、临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帖二十年的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思考着如何对已往的书法学习有个回顾与总结。简单地捋了捋之后,我把思绪聚焦到二十年坚持不懈临学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一事情上;继而,我又对我二十年临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几个阶段进行了梳理,拟出了《临记》的题目,并按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的历史与价值、临《圣教序》帖的书法美学感受和如何以临《圣教序》得到的美学思想收获观察书法三个部分,写出了一个四万字的初稿。此后,我又反反复复地思考和提炼这四万字的美学价值,于是乎,一条似乎一直暗伏在我心里的清晰思路跃然而出,原本我这四万字的文稿所划分的三个部分已经蕴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书法美学课题,即选择一个中国书法史上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书家并以其最经典的真迹,演绎出一个完整的书法美学经典案例:理出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正脉;让世人清楚地看到真正美的书法是个什么样态;展示出之所以能够形成书法美背后的底层逻辑书法(文化)价值观或曰美的基本范式,即通过对王羲之书《圣教序》帖的典型剖析,由形至神,史论结合,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彻底打通技与道、形与神、书法外在形式与人(中华民族)的心灵活动(精神意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关系,取得了深入简出,以小搏大,直取“灵魂”的奇特功效,在理论深度上与《书法美学解析》大著异曲同工,而在论证方式则以通俗易懂的形象直观方式切入,以此回应此前同仁们关于通俗本或简易本的期待。

即将出版的《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美学解析》,上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揭示王羲之行书及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的历史地位及价值,让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和行书经典《圣教序》在学理上有一个确定的不可动摇的美学定位,以此作为整个论证的前提。与此同时,对王羲之行书及唐怀仁集《圣教序》碑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的论述本身还含有一个对书法发展正本清源的问题,特别是对当今书法乱象丛生,尤其是书法创新找不着北的现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昭示。

本书的中篇是王羲之书《圣教序》书法美学典型案例解析。这个部分以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例,把整个书法行为先看作是一个由外在感性活动到理性升华的纵向排列过程,按照执(执笔)、形(具象)、念(理念)、神(神韵)四个基本环节的顺序,用逐层台阶式递进深入的方法,对王羲之行书进行全系统的美学解析,着重揭示出执、形、念、神四者具体情形以及相互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让人们充分看到作为书法主体的人在全部书法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书者,心画也”(汉·杨雄语)、“艺术是人的心灵活动”(黑格尔语)和书法是人的理念(心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原则。总之,这一部分通过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帖详实的艺术哲学(美学)讨论,把作为书法中人的书法技术→书法墨迹(书法外在形式)与人的书法价值观→书法理想(理念)→精神意蕴(心灵内容)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个客观的逻辑的能动过程,从而使人的书法行为成为一个有灵魂主导的主动的客观活动,而非当今广泛流行的那种被动的只见形式没有灵魂的抽象技术。

下篇分了评古、论今和观我三个小标题,主要是用对王羲之书《圣教序》研究所获得的书法美学理论成果来分析和认识既往和当今的书法状况,顺便也完成对我本人走过来的书法路径的检查和总结,对我现在的书法水平给予中肯的评价。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专门设置了《临王羲之书记》的副标题,一方面是因为事实上本书就萌芽于此;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确实是一种临与记的行文路子。由此可见,这本书与我第一本书《书法美学解析》纯理论的论证,面目截然不同,其中以第一人称进入,行文中还有一些记叙、随笔的写法,不大像一部书法美学的理论著作,但从最终成书的情况看,我以为唯此才可以通俗易懂,才可以不受文体限制地自由论说,究竟然否,还请广大读者评说。

最后,我欣喜地告知广大朋友,此作已经陕西人民出版社审阅,正式进入出版程序,有望来年下半年与广大读者见面。

2025.9.30于静心斋

责任编辑:任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