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11-18 16:47:51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当日出的第一缕金辉刺破秦岭的晨霭,将灞河源头的水面点染成万千碎金;当183.19平方公里的寂静山峦在鸟鸣中苏醒,几个藏蓝色的身影已开始用脚步叩响大地的脉络。这里不是喧嚣的都市,而是秦岭北麓的生态腹地——灞源镇。在这里,蓝田县公安局灞源派出所的8名民警辅警们,以青山为卷,以碧水为墨,以忠诚为笔,绘就了一幅“山水相依 警民相亲”的新时代平安画卷。

青山作伴 碧水相依:生态守护的“源头担当”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而灞河,这条孕育了古都西安文明的母亲河,正发源于此。守护这一方水源地的纯净与安宁,不仅是灞源派出所民警的工作职责,更是他们融入血脉的“源头担当”。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民警王珂已经站在进山口的智能卡口前,检查着前一晚的设备运行数据。“过去我们巡山全靠两条腿,现在有了这些‘电子卫士’,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民警王珂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介绍。这三处24小时运转的智能卡口,如同不知疲倦的”哨兵,牢牢守护着进入秦岭生态保护区的第一道防线。今年春季,正是通过智能卡口的自动预警系统,派出所成功劝阻了200多名准备非法穿越保护区的登山爱好者。
“当时他们打算从小路进山,没想到刚接近入口,我们的系统就发出了警报。”王珂回忆说。通过远程喊话和快速出警,民警们及时制止了这起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在秦谷村,所长张栋辉正和生态信息员孙贵强聊着近期的防火工作。“老孙 ,这几天天气干燥,得多提醒乡亲们注意防火啊。”像孙贵强这样的生态信息员,在灞源镇还有二十多位,他们大多是本地村民,熟悉山情、了解民情,成为派出所守护生态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些信息员是我们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张栋辉说,“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有任何异常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在森林防火紧要期,民警们的身影不仅出现在巡查一线,更活跃在各个村落。今年以来,他们已开展防火宣传30余场,查处违规用火3起,将安全用火的意识深植民心。每当夕阳西下,民警们结束一天的巡山工作时,总要不约而同地回望这片苍翠的群山。“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群众的安全,更是这片祖辈传承的绿水青山”王珂望着远山说。

暖心护学 温情服务:为民点灯的“灞源温度”
下午三点半,灞源镇林青小学门口渐渐热闹起来。民警王维浩整理好警服,准时出现在他的“护学岗”上。“警察叔叔好!”孩子们银铃般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在这所秦岭深处的小学门口,那一抹“警察蓝”已成为孩子们心中最温暖的色彩。
林青小学位于镇中心,学生较多;而十公里外的麻村教学点,只有二十几个孩子,但山路崎岖。针对辖区内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不同特点,灞源派出所量身定制了“一校一策”护学方案。“我们根据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生数量、周边环境等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护学方案”,王维浩介绍。在林青小学采取“定点值守+流动巡查”相结合,在麻村教学点则更侧重上学放学重要时段的安全保障。今年以来,校园周边警情同比下降35%,所有涉校纠纷均在萌芽状态得到化解。
“小朋友们,如果有人自称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来接你,该怎么办呢?”在林青小学的教室里,民警王维浩的“儿童安全防范”小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他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将防侵害、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孩子们。“警察叔叔姨教的不能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要大声呼救,我都记住啦!”三年级学生小雨骄傲地说。这样的安全课堂,已经成为辖区各学校的固定课程,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山路弯弯,情意绵绵。对于生活在深山里的群众来说,出一趟门并不容易。今年78岁的王奶奶家住离镇子十几里外的山沟里,腿脚不便的她一直为办理身份证发愁。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户籍民警查晨和女辅警郑思洋带着设备上门服务。“闺女,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王奶奶握着崭新的身份证,激动地说。今年以来,派出所已为像王奶奶这样的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10余次。“群众动嘴,民警跑腿”已经成为灞源派出所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互联网+警务”平台的推广应用,让办事环节平均压缩50%,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100%。

山路弯弯 警心拳拳:畅通出行的“平安护航”
秦岭北麓的山路,以弯急坡陡著称。每逢雨雪天气,这些山路就变成了考验驾驶技术和车辆性能的“试金石”。面对复杂的道路环境和有限的警力,灞源派出所严格落实“交所合一”警务机制,为群众出行保驾护航。
民警王维浩除了负责社区警务工作外,还有一个新身份——他所分管责任区的“路段长”。这个新身份让他不仅要管治安,还要负责路段上的交通秩序维护、交通安全宣传、事故先期处置等工作。“以前看到交通违法,我们社区民警往往力不从心。现在好了,经过专业培训,我们也能处理常见的交通问题了。”王维浩说。将辖区道路划分为3个责任区段,由社区民警担任“路段长”,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农村道路管理难题。自推行以来,辖区道路拥堵警情同比下降51%,事故警情下降45%。
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派出所的民警已经整装出发,开始新一天的“黎明行动”。这个在重点路段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主要针对清晨时段容易出现的超载、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这个时段的驾驶员容易疲劳,我们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正在执勤的民警王维浩解释道。除了查处违法,民警们更注重宣传教育。全年累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1000余人次,现场纠正轻微违法300余例。
常年往返山区道路的货车司机李师傅深有感触:“现在路上秩序好多了,民警同志既管治安又管交通,效率高,服务也暖人心”。
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让民警查晨至今记忆犹新。“那天雪下得突然,不到两个小时,山路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了。”他和同事们连续工作12小时,撒盐除冰、引导车辆、推车救援,终于帮助所有受困车辆安全下山。“虽然又冷又累,但看到司机们安全离开时感激的眼神,我们就觉得值了。”这样的风雪救援,在灞源派出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源头活水 润泽民心:警民共治的“灞源样本”
灞水长流,在于源头活水不断;平安永续,在于警民同心共治。灞源派出所以深化“警格+网格”融合为抓手,构建起警民共治共享的新格局,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打击整治行动,辖区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开展反诈宣传进村组、进企业活动20余场,预警劝阻潜在受害人10名,止付资金三万余万元。一名受害群众程先生送来锦旗:“感谢民警快速破案,为我们讨回了公道!”
今年九月,辖区内一工地上,两名工友因琐事发生争执,派出所接到信息后,立即启动“531”联调机制:迅速响应,民警到场,快速启动调解。司法所干部、村干部、工地负责人组成调解小组,现场办公,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派出所把各方力量都调动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一位村干部陈养岐评价道。这样的成功调解案例,今年已有3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了100%。
在灞源,平安建设不再是公安机关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社会各界的“大合唱”。生态信息员、交通安全劝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我们都是这片山水的主人,守护家园平安是分内的事。”生态信息员孙贵强说。这种警民携手、共建平安的局面,正是灞源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最好印证。如今,在派出所的推动下,已有近百名群众主动加入到各类群防群治队伍中,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平安守护网络。

夜幕降临,秦岭深处的灞源镇灯火阑珊。派出所的灯光依然亮着,民警们整理好装备,准备开始夜间巡逻,他们是这片绿水青山最执着的“平安守护人”。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故事都在续写着警民情深。
灞水长流,昼夜不息,它见证着这片土地上警民相依的深情厚谊,吟唱着新时代的“警民鱼水”赞歌;秦岭巍峨,沉默无言,它守护着这一方的平安祥和,也见证着基层警务工作的创新与蜕变。他们让平安的种子,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让幸福和谐的画卷,在灞河的源头,伴随着潺潺水声,徐徐展开,绵延向远方……(记者 赵生杰 通讯员 张强 刘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