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4岁童18楼坠落 历经5月10场手术 百人医护团队共创生命奇迹

2025-11-12 10:38:1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 通讯员 贺迪)4岁小孩从18楼坠落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是“没救了”的预判,小小的身躯10余处骨折,20多处损伤,口鼻耳眼多窍渗血,腿几乎从身体分离,送医时已无心跳,25项诊断条条致命,5个月10场全麻大手术,从“能不能救活,心里没底”到言语、运动功能逐步恢复,十几个学科百余人的医护团队,从不言弃的父母,顽强求生的孩子,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送医时已无心跳

“患者4岁,从54米坠落,生命垂危,预计15分钟后到院!”早上8点半,这条来自120的预警,像一道惊雷划破清晨的平静。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创伤骨科、胸腔外科、心脏/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超声诊疗科、影像诊疗科等多学科专家如同接到战斗指令,集结在急诊大厅。

当抢救室的门打开,所有人的心头一紧。小小的身躯躺在转运床上,身下已是一片血泊。右腿巨大伤口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出鲜血,左腿几乎与身体分离,瞳孔已散大固定。

“没心跳了!”急诊医学科护士长范乔、梁娜娜立即上前实施胸外按压。但孩子因失血性休克,静脉血管完全塌陷,血管直径不足5毫米。常规穿刺根本无法建立生命通路——没有通路,输血、用药都进不去,孩子撑不过5分钟。

千钧一发之际,急诊医学科抢救室组长王建龙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颈部,这里的颈内静脉是唯一可能直达心脏的“生命线”。

胸外按压的节奏,成了他颈部穿刺的指引。在血管随按压短暂充盈的1秒窗口期,王建龙的针尖在毫米级精度范围内调整角度,27秒、28秒……“进去了!”不到半分钟,导管尖端抵达心脏入口,生命通路建立成功,心跳回来了!

此时,距离孩子抵达急诊仅仅过去3分钟。这仅仅是危机的一角。更残酷的现实正等待着他们:开放性颅脑损伤(特重型)、右侧顶骨粉碎性骨折、左侧蝶骨骨折、创伤性肺损伤、骨盆骨折、双侧下肢开放性骨折、股静脉完全断裂……25项诊断,每一项都足以致命。

“先止血,解决首当其冲的致命问题!”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刘延彤副院长果断拍板,优先处理血管破裂和大出血,再逐步解决骨折、颅脑损伤等问题。

手术台上 多学科协同的生命保卫战

创伤骨科主任常建琪至今记得手术的惊险艰难。孩子全身20多处损伤,10余处骨折,更致命的是,长达30cm的左侧腹股沟区不规则伤口,股动脉股神经挤压挫伤、股静脉完全断裂,失血量已达2000毫升——这相当于他全身的血液总量。到手术室时,孩子的双下肢已没了温度。

手术台旁,麻醉手术科柴伟主任团队密切监测着孩子的血压、心率,输血科白艳丽主任团队与中心血站实时联动,保证血液供应;创伤骨科常建琪主任、何顺虎主治医师与创伤中心朱皓东副主任医师小心翼翼地吻合断裂破损的股静脉,每一针都精准到毫米;神经外科/创伤ICU主任马涛则紧盯着孩子的颅内情况,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247分钟的手术,是一场与死神的拔河。对患儿家属而言,更漫长得像一生。

当股静脉成功吻合,动脉挤压挫伤痉挛解除,温热的血液重新灌注进冰冷的下肢;当嵌入骨盆耻骨联合、髂骨、右股骨干、左胫腓骨的泥土、砂石与铁锈被一一清除,骨折外固定完成,伤口逐一缝合——当这一切尘埃落定,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显示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时,所有人长舒一口气。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术后第二天,孩子突然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孩子还小,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我们不仅要救他的命,更要为他的未来留下希望。”脑科医院副院长贺世明指示,务必尽可能减少损伤,最大程度保留孩子将来的脑功能。

“当时孩子的颅内压急剧升高,脑干受压严重,必须立即减压。”CT检查后,马涛主任团队再次紧急手术,先行左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再行右侧颅骨骨折整复。

在后续的治疗中,泌尿外一科王东副主任团队、儿童医院郭正团副院长团队、神外ICU李张珂副主任团队等多学科专家又先后为可乐进行了二期泌尿道损伤漏尿处理、膀胱造瘘、肠造瘘、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手术。5个月,小小的身躯扛过了10场全麻大手术。

ICU里的甜

“可乐,想妈妈吗?”在神经外科/创伤ICU住了一个月后,护士长韩海静轻声问可乐。一滴滚烫的泪珠从可乐的眼角滑落,这个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孩子,用眼泪回应。

这一刻,所有医护红了眼眶——意识回来了,希望来了!“从孩子入院那天起,我们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韩海静说,为了更好地照顾可乐,科室专门安排了24小时专职护士,每小时记录一次他的体温、生命体征、尿量、引流管流量等情况,汇总到医护群里。孩子皮肤娇嫩,护士们每天用润肤露仔细擦拭他的身体;为了唤醒他的意识,韩海静将妈妈的微信语音放给他听,还经常用平板播放《汪汪队立大功》——这是可乐最喜欢的动画片。

不是看到希望了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会看到希望。入院后的每一个阶段,可乐都有一个24小时陪伴在侧的“临时家人”——主管医生刘洋、李雪亮、吕永强。为了更好地唤醒他,神经康复七科李宝福主任团队早期介入床旁康复,临床药师张琰每天都会来调整用药剂量,营养科田甜主任团队为他定制专属营养方案……一场围绕可乐的全院大会诊每天都在进行,举全院之力,为他保驾护航。

“可乐最爱吃棒棒糖,第一次给他喂糖时,他眼睛都亮了。”韩海静回忆,那是可乐刚拔管不久,还不能说话,却主动伸出舌头,小心地舔了起来。

爱吃糖的可乐,用一点点甜,抵御疾病的苦。而在神经外科ICU外,可乐的家人从未离开过。那个在事发时曾一度悲恸昏厥的妈妈每天坐在连廊上,隔着玻璃门眺望病床;那个强装镇定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只敢在处理好一切后掩面而泣的爸爸四处奔波筹集医药费;那个眼中饱含着泪水的奶奶见到“白大褂”就握手道谢。

自可乐入院来,“放弃吧”“再生一个吧”的提议不绝于耳,毕竟,孩子救治的每一步都是未知数,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未来需不需要父母一直照顾等不确定因素都在考验着风雨飘摇的家庭。

但可乐的父母斩钉截铁:“就是砸锅卖铁也决不放弃。”而站在他们身后、托举起生命之网的百余位医护人员就是这个家庭最坚实的底气!

病房里的歌声 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可乐已转入普通病房。他能清晰说“谢谢医生叔叔、护士姐姐”,能扶着栏杆行走,甚至会在病床上背古诗、哼唱儿歌。稚嫩的歌声里,听不出他曾与死神交手数十回合。“这场救援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信念的奇迹。”刘延彤副院长说。

5个月、10场全麻手术、近20个学科协作……所有付出在可乐开口唱歌的那一刻,都有了答案。

责任编辑: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