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科技改变生活 民俗塑造根基 ——西安市浐灞第二中学研学实践活动

2025-10-23 16:33:1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秋阳正好,微风不燥。10月21日,西安市浐灞第二中学八年级师生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底蕴与科技魅力的研学之旅,在行走中探索知识,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当日清晨7:40,师生们统一乘坐大巴从学校出发,全程由老师陪伴护航,为学生的研学安全与体验保驾护航。

第一站,我们前往西工大三航馆,开启了一场“逐梦蓝天”的科技之旅。从航空、航天到航海,馆内陈列的飞机模型、火箭残骸、舰船仿真品,将为学生们揭开“三航”领域的神秘面纱。

讲座设在馆内多功能厅,讲师结合动态演示片,拆解“火箭推进原理”“卫星在轨工作流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讲座后发放简易飞行制作工具,学生完成基础组装后,可使用贴纸在机身上绘制专属图案,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飞机”。

在这里,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象可感,遥远的航天梦想变得触手可及,学生们将在心中种下探索科学、报效祖国的种子。

参观校史馆时,聚焦“两弹一星”时期的校史故事,通过老照片、科研手稿原件,了解学校在国防科技领域的贡献;途中经过校园标志性的“航天精神大道”,讲解员介绍道旁雕塑背后的科学家事迹。

三千年的何尊,用“宅兹中国”的铭文,锁住了古人对家国的深情。当这份文化根脉遇见西工大,便有了新的回响:铸剑守护的,正是何尊见证的“中国”;而何尊的家国魂,也成了铸剑精神最深厚的底色。

西工大的“为国铸剑,隐姓埋名”雕塑是该校的标志性雕塑,由一个将头深深低下的人和一双捧着剑的手组成,象征着千千万万的西工大学子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它是西工大人“为国铸剑”的誓言——藏在风洞实验室的数据里,写在航天型号的图纸上,把“科技报国”的信念,淬炼成每一次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力量。它激励着每一位西工大学子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青铜礼器到钢铁雕塑,跨越三千年的对话在此定格。何尊是“魂”,锚定文化自信;铸剑是“行”,践行报国担当。西工大的故事里,从来都不只有科技的硬核,更有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赤诚。

这场研学最动人的,是看见“剑”与“尊”的相遇:铸剑教会学生“怎么做”,用行动去突破、去担当;何尊告诉学生“为何出发”,用文化根脉坚定信念、锚定方向。原来成长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带着这样的勇气与初心,在未来的路上,既敢做“追光者”,更愿做“燃灯人”。

午后,我们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这里是关中文化的“活化石”,青瓦灰墙的古民居、形态各异的拴马桩、巧夺天工的木雕砖雕,每一处都承载着老关中的生活记忆与民俗智慧。

途中经过馆内的“拴马桩石雕群”,讲解员介绍不同造型拴马桩(如“狮子造型”“人物造型”)的象征意义;在“关中生活场景复原区”,讲解旧时关中人家的饮食、婚嫁习俗,帮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特色。

在众多陕西非遗中,华阴老腔是极具冲击力的‘活化石’。它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喊腔为核心,配合板胡、梆子的急促节奏,既能吼出黄土高原的苍凉壮阔,又能演绎生活中的烟火气。演员们身着布衣,一开口便自带‘炸场’气场,台下的同学们常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应和,这种互动感正是老腔表演独有的感染力。

在“民俗器物馆”,学生近距离观察纺车、织布机、木斗、老式风箱等;现场设置各种体验环节:拓片、皮影戏小课堂,由非遗传承人演示,学生可分组尝试操作,体验传统技艺。

(来源 西安市浐灞第二中学)

本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外出活动,更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与补充。学生既能在三航馆点燃探索科学的热情,也能在民俗博物馆读懂传统文化的温度,收获一段难忘的秋日成长记忆!(王   梦)

责任编辑:刘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