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西安交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出血性水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

2025-10-22 16:52:5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5岁的患儿小宇(化名)因出血性水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命悬一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启动动态凝血功能监测与精准抗凝策略,患儿最终成功获救。

小宇因过敏性紫癜长期使用激素。入院前3天,其胸背部出现红色斑丘疹,后皮疹增多、破溃,流出血性脓液,拟诊“水痘”收住小儿内科。1天前,病情急剧恶化,患儿出现39.2℃高热,并伴有口腔、鼻腔、尿道口持续渗血及周身多发瘀斑,右侧腕关节肌力降至III级。

鉴于病情危重且进展迅猛,经多学科会诊后,小宇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面对失代偿性DIC所致的危急凝血功能紊乱,重症团队创新启动了多维度动态监测方案:通过新血栓四项实时精准捕捉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具体表现为TAT >120ng/mL,提示凝血酶过度激活;PIC高达24.54μg/mL,证实纤溶亢进);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明确评估出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不足、血小板功能低下。

在后续治疗中,重症医学科团队制定了“阶梯式补充+精准抗凝”的核心策略:及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以补充凝血因子,并依据新血栓四项及抗Ⅹa活性等指标动态调整肝素剂量,巧妙平衡凝血与纤溶系统。然而在入ICU第3天,小宇突发消化道出血,团队立即暂停抗凝并积极控制出血;待病情稳定后,在严密监测下重启抗凝治疗并动态调整剂量,成功化解了血栓危机。与此同时,另一重挑战接踵而至——血培养回报提示苯唑西林耐药的“人葡萄球菌”感染。团队根据药敏结果及儿童药物代谢特点,迅速调整抗生素方案,仅用3天即控制体温,6天实现血培养转阴。最终,通过与小儿内科、检验科、输血科及药学部的高效协作,团队成功实现了凝血系统再平衡与重症感染控制的双线协同,为患儿后续康复奠定了关键基础。

历经20天的精心救治,小宇病情显著改善,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右上肢肌力完全正常,最终顺利转回儿科康复。出院时,他已能正常进食,生命体征平稳。此例危重症的成功救治,充分彰显了科室在急危重症凝血障碍领域的高水平专业实力。

近年来,在王岗教授带领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凝血亚专业组在西北地区率先建立了TAT/PIC指导的脓毒症凝血病精准治疗体系,年成功救治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逾百例,显著提升了区域危重症救治能力。 

 基于丰富的临床实践积淀,王岗教授作为主要专家参与发表了凝血相关9部中英文专家共识及1项团体标准,如《脓毒症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重症凝血病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团体标准:凝血障碍诊断规范》等。同时,作为副主编,王岗编写了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临床医生诊治DIC提供了宝贵参考。科室依托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不断推动区域危重症出凝血管理协同发展。

接下来,重症医学科将持续深化危重症出凝血管理实践,融合先进监测技术与临床经验,不断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