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10-10 11:10:01 来源:群众新闻
9月30日,回到西安的裴海潮(前)和朋友进行日常骑行训练。
9月14日22时许,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3岁的裴海潮推着打包好的公路自行车走出机场。12小时前,他在布达拉宫广场冲过2025环拉萨自行车大赛男子精英组终点线,以1小时43分31秒的成绩完成了70公里的高海拔赛的骑行。这份成绩,是他用5年7万公里的骑行里程换来的。
“在通过最后几公里的连续弯道时,风裹着寒气往衣领里钻。我盯着前方布达拉宫的金顶,满脑子都是父亲陪我骑车的场景。”裴海潮说。
2011年,裴海潮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读书,身高1米78、体重103公斤,跑完800米要歇3次。因学校离家较远,当时地铁未通、公交不顺,裴海潮的父亲送了他一辆山地车作为通勤工具。第一次骑20公里回家,他累得瘫在沙发上,连抬手吃饭的力气都没有。没想到,这份“被逼出来的骑行”,成为他人生的“新赛道”。
从每天沿沣河骑10公里,到周末跟着学长骑车去秦岭脚下探索,裴海潮越骑越远。半年后,他站在体重秤前,看到“80公斤”的数字时,愣了很久才敢相信自己竟已瘦了20多公斤。
2016年出国求学时,他特意把骑行手套和修车工具塞进行李箱。之后,他仍坚持每周末骑行。2018年回国,他用两个月骑完西安—北京—烟台—上海—西安的5800公里闭环路线。在山东半岛遭遇台风天气推车前行,在上海外滩欣赏黄浦江两岸的繁华,一路艰辛一路风景最终都化为了满满的成就感。
为了参加此次环拉萨自行车大赛,裴海潮从去年夏天就开始准备。今年8月底进行的环青海湖高原训练,是其中的关键一课。他每天迎着晨光出发,沿着湖边道路骑行,时而顶着逆风爬升,时而顺着下坡飞驰。两天时间里,他完成了378公里的骑行,平均速度约26公里/小时,全程未出现严重高原反应。
“每次骑行,只要感觉有些缺氧,我就会减慢速度、调整呼吸,心里再想着拉萨的赛道,就又有了坚持的力量。”他说,那次训练让他摸清了高海拔骑行的节奏,也为顺利完成此次环拉萨自行车大赛打下了基础。
比赛当天的拉萨市,清晨气温只有5摄氏度。裴海潮裹紧骑行服,随着发令枪响冲出起点。70公里的赛道串联起草原、峡谷与河流。骑到30公里处,高原反应带来的呼吸紧迫感逐渐明显,他放慢节奏、加深呼吸,让身体慢慢适应。身旁的选手不断变换位置,赛道旁的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他盯着前方的路,掌心虽被车把硌出红印,却始终没松劲。
最后10公里的连续弯道和起伏路段是整场比赛的难关,有选手因体力不支停下,裴海潮也感到双腿发沉。这时,他想起2023年自己参加环太湖24小时挑战赛时的场景——当时他用9小时10分钟完成284公里赛程,冲线时嗓子干得说不出话,却笑得格外开心。他又想起今年7月带着老年骑行队走陕甘宁蒙大环线时,几位60多岁的队员对着贺兰山落日欢呼。从骑行中获得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此刻都化作了他前进的动力。
“骑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那些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都是我的力量之源。”他咬着牙加速,最终冲过了终点线。
回到西安市,裴海潮把奖牌放在家里的书桌上,旁边摆着爱车的照片。这辆自行车陪他走过川藏线、穿越过新疆戈壁。车架上的划痕、磨损的刹车皮,都是他这些年坚持骑行的“勋章”。
“明天先去灞河边骑一圈,再美美吃上两个肉夹馍,好好感受一下家乡的烟火气。”9月30日,裴海潮笑着说,“经营网店的工作还要继续,周末和骑友探索美丽陕西的计划也不会停。”
对裴海潮而言,从西安街巷到拉萨云端,车轮碾过的不仅是路程,还是一段普通人的成长与蝶变。“我还会骑着车继续前行,去看更多风景,续写属于自己的骑行故事。”裴海潮说。(群众新闻记者 张江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