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10-09 09:50:39 来源:陕西人民出版社
《大唐西域使——王玄策西行记》作者:李宗俊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于历史与想象交织中
见证大唐盛世风云与璀璨文明
【内容简介】
《大唐西域使——王玄策西行记》是一部讲述唐代著名外交家王玄策四次西行的历史小说。作者基于考古发现与历史事实,加上合理的想象内容,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和适应当代人阅读的文笔重述了王玄策、玄奘、唐太宗父子、武则天、戒日王、阿罗那顺等唐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将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王玄策威震天竺等重大历史事件一一串联起来,从而展示了大唐长安的文明强盛及灿烂文化。
【作者简介】
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古代史。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出版专著两部。先后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百篇专业论文。
精/彩/荐/读
引子 一块“神石”复活一段历史
……
无独有偶, 就在《大唐天竺使之铭》被发现以后不久, 南京又传出了一项与王玄策出使天竺有关的重大发现。 2007 年 11 月, 正当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 发现了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 2008年 7 月, 考古人员在地宫内发现了一个铁函和一块《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 碑刻。 碑刻铭文详细介绍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 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 得到宋真宗的允许, 修建九层宝塔, 在塔下地宫瘗藏了“佛顶真骨”舍利,并明确记载其中有“感应舍利十颗, 并佛顶真骨, 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 周以银椁, 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 □以铁□□函安置”。
为了解读铁函内埋藏着的跨越千年的神秘历史,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铁函。于函内发现了碑文中记载的七宝阿育王塔。将阿育王塔从铁函内请出后, 又在塔内发现了两套金棺银椁。 这些均与碑刻铭文的记载相互印证,完全一致。 但经解读碑文与文献以后发现, 函中的“佛顶真骨”并非由北宋皇帝所赐, 亦未曾在北宋皇宫供奉, 乃演化大师可政自行获得。
那演化大师可政又是从哪儿自行获得的呢? 大家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王玄策出使西域迎请佛祖顶骨舍利的事。
据有关唐史文献记载, 在大食东扩的背景下, 唐朝西域大使王玄策曾奉命西行, 将原由迦毕试国供养的佛祖顶骨舍利迎请至长安, 从此被唐朝奉为国宝, 先后在长安和洛阳皇宫供养。
说来难以置信,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发现的这块“佛顶真骨”,竟与文献记载的王玄策从迦毕试国迎请到的那块佛祖顶骨, 大小尺寸与颜色等外观几乎完全一致。
曾经被供养在唐朝皇宫的佛祖顶骨究竟是如何从长安或洛阳来到南京的呢? 学界至今没有答案。 但令人惊叹的是, 此佛祖顶骨舍利的发现, 距西藏发现王玄策《大唐天竺使之铭》的时间不到二十年, 确实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评价: “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 堪称千载一时、 因缘殊胜!”
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发现一经公布, 中国的各大报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 都争相做了报道, 很快在国内外学术界甚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热议。学术界之所以如此震惊, 不仅因为两项考古发现都为震古烁今的稀世珍宝, 更是因为两项发现的焦点都与一个辉煌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 与一位历史传奇人物的事迹紧密相关……
在重要文物与文献相继发现, 学术研究高潮迭起的背景下,日本科幻文学大师田中芳树先生指出: “即使是把他当成好莱坞具有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的主角也丝毫不会缺失分量。”随之, 他仅仅将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事迹改写成《天竺热风录》, 一度在中外文学界与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在了解这段历史、 熟悉了学术界已经取得的成果之后, 在赞叹其作品的精彩之余, 让人也不得不为其挂一漏万深感遗憾。
多年来, 昔日的石刻碑铭、 诏敕文告与往来书信等史料, 都已被一件件地发掘出来, 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交流达到巅峰时代, 一个个历史人物、 史事片段, 不时浮现在文史爱好者的眼前, 无时无刻不在穿越时空的隧道, 涌入他们的内心, 激荡着每一个人。 而无数关心英雄事迹的好奇与疑问, 又时时催动、 困扰并激励着学术界, 大家皆为英雄的事迹与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未能得到充分展示而遗憾和叹惋。
有感于此, 作者自云: “我虽驽钝, 但自感忝列学界亦有年,岂能坐看先贤功业之不彰, 前朝事迹之泯灭哉?” 于是不揣谫陋,谨结合史学界已有成果, 将英雄的事迹, 重新编排次序, 增补细节, 较为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让英雄穿越千年, 站在我们面前,去感受他的爱, 他的恨, 他的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