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10-01 00:22:04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芮扬)初秋时节,走进岐山县蔡家坡镇郑西村,一条条新硬化的水泥路在青山绿树间蜿蜒延伸,如同一条条银色的纽带,将郑西村各村民小组紧密相连。施工现场,村民们正忙着砌筑排水渠、加固护坡挡墙,汗水浸湿了衣背,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个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区的村庄,正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美丽蜕变。
昔日行路难 今朝变通途。“以前这条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摩托车骑着都难,更别说汽车了。”站在新硬化的道路上,郑西村七组村民陈拉虎感慨万千。他家的房子就在村道旁,过去最怕的就是下雨天,“雨水混着泥浆直接冲进院子,出门都得穿雨鞋”。
郑西村东西狭长近8公里,沿秦岭南山边缘自东向西一字排开。由于地处浅山区,地形复杂,村内道路多为土路,宽窄不一,坑洼不平。村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024年底,中省提前批次以工代赈项目落地蔡家坡镇郑西村,计划硬化道路1990米,修建排水渠940米,修建护坡挡墙66米。消息传来,村民们欢欣鼓舞。
项目自今年启动后,郑西村二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的13条道路同时开工。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土路,成为村民们的“幸福路”、“致富路”。
以工代赈 一举多得。“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工代赈’,我们村有80多人参与项目建设,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为村里做贡献。”郑西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道。
以工代赈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既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蔡家坡镇人民政府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支付劳务报酬80多万元,吸纳和培训群众83人。
“我参加了支模工培训,现在一天能挣200元,已经干了两个多月。”脱贫户何宏录笑着说,“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收入不错,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项目竣工验收后将设置公益性岗位,用于吸纳村内的弱劳力或半劳动力户,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清扫路面、道路养护等,增加其收入来源。
道路畅通 机遇无限。道路的畅通,为郑西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路修好了,我准备扩建几间房多养点土鸡和乌鸡。”八组村民韩晓辉指着自家后山的一块空地说。像韩晓辉这样有创业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道路畅通后,郑西村的花椒、核桃、肉兔等运输更加便捷,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有的计划扩大土鸡养殖规模,有的打算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有的想开个小超市......一条路,点燃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道路畅通也带来了新的希望。“以前村里路不好,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现在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不少年轻人开始考虑回乡创业。”村党支部尹书记说。
基础设施完善 村庄焕新颜。除了道路硬化,排水渠和护坡挡墙的建设也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下雨天,雨水到处流,路边经常被冲垮。现在修建了排水渠,雨水有了去处,路边也牢固了。”五组村民蔡宏科指着新修的排水渠说。
项目根据周边地形及汇水面积,设计了C20混凝土矩形边沟,住户门前加设盖板,在必要路段增设过路涵洞,确保排水畅通。护坡挡墙的建设有效防止了边坡滑坡,保护了路基安全。“我们村有些地方坡度大,过去下雨经常滑坡。现在修建了挡墙,安全多了。”八组村民温大姐说道。
乡村振兴 未来可期。郑西村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更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这个项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郑西村发展的新大门。”蔡家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条路,改变了一个村庄;一个项目,惠及了一方百姓。郑西村的道路变迁,是岐山县以工代赈项目成效的生动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践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