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9-23 10:33:14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辛恒卫 文/图)秋风送爽,松香满山。近日,在秦岭南麓的商洛市镇安县,一颗颗饱满的华山松子正从枝头落下,经过采摘、分拣、装袋,化作农民手中沉甸甸的“金豆豆”,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
“靠山吃山,更要养山。”这是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和青铜关镇高山村村民们的共识。这里平均海拔超过1100米,气候温凉,独特的地理条件曾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却为华山松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广阔的山场,开始大规模栽植华山松。如今,昔日的荒山坡已化作万亩松海,仅西口回族镇的石景、长发等四个村,华山松种植面积就达5万余亩,覆盖了80%的林地,成为3200户回汉族群众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产业兴,则百姓富。随着松树陆续进入盛果期,一个围绕松子的完整产业链也应运而生。在西口回族镇石景村,营销大户朱万华的收购点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前来出售松子的农民排起了长队。二十多名工人分工明确,过秤、装包、上车,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从白露开秤,我每天能收四五吨,主要发往东北三省,不到一个月就销出去100多吨了!”朱万华一边指挥着工人,一边笑着介绍。
“今年我家50亩松林,收了6000多斤松子,一斤4块钱,算下来能有2万4千多块的收入!”刚在聂勇的收购点卖完松子的长发村村民朱小利,脸上乐开了花。小小的松子,让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让这“致富果”卖得更好、更远,当地政府不仅扶持了18个运销大户和6个营销组织,还积极拥抱“互联网+”,引导村民利用电商平台、拼多多等线上渠道拓宽销路。“以前愁销路,现在愁产量,线上线下都抢着要!”西口回族镇党委书记王涛自豪地说。他介绍,尽管今年春季遭遇干旱,但耐寒的华山松受影响不大,依然是个丰收年。仅西口镇四个基地村,松子总收入预计可达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近4500元。
这股“松子热”同样席卷了邻近的青铜关镇。在该镇阳山村,村民刘由成的收购点同样忙碌。今年已收购松子2万多斤,收入8万余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武福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预计能产松子50多万斤,为村民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这可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
一颗松子,富了一方百姓。如今,在镇安县的这些高山村落里,7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小洋楼,不少家庭购置了小汽车,摩托车更是家家户户的标配。曾经寂静的秦岭深山,因这小小的松子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