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小地方》:寻觅孔隙中的旷野

2025-08-11 18:47:09 来源:陕西人民出版社公众号

■郑从彦

E.B.怀特曾说:“我每天早上起床,都会被改良世界的欲望和享受世界的欲望搞得不知如何是好。”这句话精准地击中了当代人的生存悖论:我们既渴望参与时代的宏大叙事——城市化、数字化、全球化,又试图在千篇一律的日常中寻找个体的诗意。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李昊创作的《小地方》正是一部试图调和这一矛盾的作品。他以城市规划师和漫游者的双重身份,穿梭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与烟火气的街巷之间,一方面无情且真实地揭露现代化进程中“千城一面”的荒诞,另一方面又以近乎人类学家和散文家的细腻笔触,挖掘被主流叙事遮蔽的“小地方”的价值。

“曾经无比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了,而另一些东西又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时间悬置,并缓缓下沉。”“大处高处远处有道,而小处低处近处更加有道。愈往下沉,愈能在看似乏味庸常的表面之下,发现缤纷多彩的生活细节。”“下沉下去,到小地方去。”书中反复提及的“下沉”概念包含双重探索。在空间维度上,它指向从一线大城市向边缘地带小地方的下沉。在生命经验层面,则是对宏大叙事的自我反思——主动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产业集群、生态文明、数字化转型等宏观话语中抽离,转而聚焦日常生活的微观图景:菜市场的讨价还价、裁缝店的拉链修补等。这种视角转换,实则是以细碎的日常触碰城市的本质肌理。从这个角度而言,李昊的“小地方”写作本质上是一场对抗现代性异化的精神起义。他以“下沉”为方法论,解构了城市化进程中“向上生长”的单一逻辑,揭示了一种反向生存智慧:真正的自由或许不在追逐高峰的攀爬中,而在俯身触摸土地的谦卑里。的确,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放慢脚步,将自己放空,沉下心去,方能走进“小地方”,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小地方”在书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上的:“十八线”小城、基层、乡镇、村庄、原野,在远离舞台中心、聚光灯所不及的地方,“礼失而求诸野”。二是颗粒度上的: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平凡的事物、难言的情愫,都隐匿在宏大叙事的背后。在李昊看来,风景隐藏在寻常生活之中。“以旅行者的姿态进行城市漫步,建筑、景观和街道都会变得更具可读性。你可以靠近它们,拥抱它们,开动更多的感官,从那看似死寂麻木的钢筋水泥中感知到温柔。你会发现很多平日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能够对同质化的城市进行重新审视、解构与再造。”这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的:“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李昊的漫游恰似一场对手纹的考古。他观察到杭州天都城法式庭院与城中村并置的魔幻现实,鹤岗“数字游民”对“成功学”的逃离,以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露天迪斯科。这些场景看似魔幻,却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肌理。这场关于空间的漫游,李昊从中捕捉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错位,更是时间维度上城市不规律发展——城市的“未完成性”恰恰是其生命力的证明。

这些“小地方”的悖论性存在,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的复杂面相。它们既是现代性浪潮遗落的“废墟”,又是新生活方式的试验场。李昊的观察似乎暗含着一种深刻的历史隐喻:正如19世纪的巴黎拱廊街孕育出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性体验,天都城的建造也曾肩负孵化未来城市图景的使命。这种对他者的镜像式观照,恰恰构成了理解自身发展轨迹的重要维度。复制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容易在可以快速移植现成的空间模板,难在传统城市发展可依赖资本与政策的双重驱动,而这些“边缘地带”的创造性潜能,则需要更复杂的培育机制来激发。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