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8-08 11:24:35 来源:群众新闻
秦腔《红河谷》首演现场(资料照片)。
7月11日,秦腔《红河谷》在陕西大剧院首演,汉藏同胞携手抗敌的故事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经久不息的掌声激荡起业界对地方戏曲跨地域题材创作的深度叩问。
《红河谷》余韵未歇,喜讯再传:秦腔《无字碑》《再续红梅缘》、豫剧《秦豫情》3部陕西佳作入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将于9月亮相浙江杭州。
7月19日至22日,渭南市秦腔剧团的《游龟山》《铡美案》等4部剧目在北京轮番上演……
陕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滋养了秦腔、眉户、汉调二黄、陕北道情、商洛花鼓等26颗戏曲“明珠”。近年来,这些深植文化沃土、蕴含独特艺术价值的古老剧种,持续焕发新活力,重构着古老与青春共生、文雅与通俗并存的三秦戏曲百花园,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陕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新篇。
锐意创新焕发蓬勃生机
“用秦腔改编电影,以前没想过。这次看了,觉得一点都不违和”“从爱情至上的大小姐、拿腔拿调的‘代本’,到共御外侮的勇士,原以为是一部‘好笑’的喜剧,结果是一部‘好哭’的悲剧”……7月11日,秦腔《红河谷》首演落幕。这部改编自同名电影的大戏用秦腔唱腔与藏地民歌的水乳交融,证明了地方戏曲剧种对不同文化背景题材的巨大包容力。
作为陕西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剧种,秦腔此番大胆走出本土题材的“舒适圈”,以“守正创新”为核心词进行改编,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希冀。“这既是通过跨媒介对话拓展秦腔题材边界,为古老剧种注入创新活力,也是以传统艺术承载民族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剧主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7月1日晚,商洛花鼓现代剧《若河》将全国劳模、丹凤县商山敬老院创办人徐升莲排除万难创办养老院的故事,搬上汉中市天汉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现场,一幕幕真实的故事引得观众热泪盈眶,掌声雷动,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近年来,承载着时代嘱托与文化厚望的陕西戏曲,佳作迭出,好戏连台,用舞台艺术传承着真善美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弘扬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的秦腔历史剧《无字碑》《昭君行》,还是聚焦时代发展、观照百姓生活的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陕北道情《乾坤湾》、商洛花鼓《若河》,以及紧贴年轻观众群体喜好的秦腔神话剧《大闹天宫》《宝莲灯》等,无不彰显着陕西戏曲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和陕西戏曲艺术工作者勇立潮头、锐意创新的胆识和气魄。
与时俱进滋养活态传承
“这是榆树胶,是戏曲装扮中用来贴假发片的。用它贴的假发片可以根据演员的脸型进行调整,即使是大脸盘也能变成瓜子脸。”7月29日,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秦腔沉浸式体验沙龙现场,化妆师辛红侠一边解说戏曲妆发的奥妙,一边娴熟地为体验者打造“私人订制”的发型。
随着妆发的完成,一位素颜的女士立刻变成娇俏的小花旦,引得现场观众在赞叹之余纷纷要求参与下次的化妆体验。
“这是我们首次在开放空间展示戏曲容妆过程。”西安市文艺两新联合会非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咏告诉记者,选择沙龙形式就是希望通过强互动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零距离感知戏曲艺术的魅力。
“我们志在将之打造成沉浸式戏曲体验IP,成为陕西文旅的独特名片,让每一位体验者都能成为戏曲艺术乃至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发传播者与传承者。”张咏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戏曲备受瞩目。越来越多的文艺院团与相关机构积极行动,为传统戏曲的展示传承发展注入活力。
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借助惠民演出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努力培养观众、扩大剧种知名度、加强保护传承力度,在抖音平台展示汉调桄桄的魅力。
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大胆创新剧目,广泛挖掘培养青年人才。如今,该团的喷火木偶戏、变脸木偶戏屡屡亮相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舞台,台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更让人看到薪火相传的希望。
多方聚力打造“陕西样板”
戏曲之美,世所罕见。如何让这份独特风华被广大的世界“看见”?陕西探索着多元路径。
2021年,全国首个秦腔主题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开放,凭借“十一”黄金周日均9万人次的客流量,迅速跻身西安文旅打卡地标。街区持续开展的文化惠民演出与互动活动,更是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2022年,全国首部省级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实施,将陕西26个戏曲剧种都纳入保护范畴,不仅为陕西戏曲的存续发展筑起法治基石,还为全国戏曲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全国最高规格的秦腔艺术盛会——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再度举办。1300余名艺术家、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西安,西北五省区3年的创作成果在此绽放,线上线下近800万观众共享艺术盛宴,在全国掀起一股秦腔热潮。
跨界、混搭的戏曲表现形式、展示方式层出不穷: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变身”3D电影、动画片;神话剧《西游记》被改编为文旅演出版在景区路演;虚拟秦腔推介官“秦筱雅”舞动水袖、高唱着《长安夜》出现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在泰国“第14届中国电影节暨中泰影视交流周”上,秦腔动画《漫赏秦腔》惊艳泰国观众;秦腔戏歌《人面桃花》MV登上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热搜榜;戏曲题材微短剧以新形式诠释传统文化内涵……
当下,陕西戏曲正搭载着全新的传承理念与视听语言,在一台台精品力作、一场场惠民演出、一次次文化远航中,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东方美学的艺术之舟,驶向更辽阔的天地。(群众新闻记者 柏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