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武警延安支队

冲锋在救灾一线,做值得信赖的“攻坚队”

2025-08-05 11:10:07 来源:群众新闻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冲在前;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党旗在飘扬。”8月4日,任务部队指挥员、武警延安支队支队长张鹏说。

前不久,延安市吴起县老城区主街道受洛河主河道侵入,大量淤泥等阻塞物被洪水冲到老城区白石咀至燕山台街道,造成严重内涝。

汛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号令。

武警延安支队官兵紧急出动,扎根在受灾重点部位,持续开展救援清淤等工作。

“党员骨干就要冲在最前线!”任务开始前,刚刚转为正式党员的班长冉先超坚定地说。

冉先超所在的支队官兵,主要承担着义乌百货商场等8个重点区域的攻坚任务。这些区域多为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复杂环境,空间密闭、泥沙淤积,是灾后救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支队火速集结49名党员组成攻坚队——这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年轻队伍,左臂上的“党员突击队”5个大字,是身份,更是无声的冲锋号角。

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党员突击队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先锋。

义乌百货地下商场入口仅2米宽,内部却有3000平方米空间,官兵抵达时入口几乎被淤泥封死,大型机械束手无策,唯有依靠人力一寸寸掘进。突击队员轮班昼夜不息,用铁锹与意志在奋战一昼夜后打通了通往地下商场的生命线。

“我们现在正在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吴起县进行救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连续高强度作业让官兵疲惫显露,支队前指指挥员宋庭贵在任务间隙常用这样滚烫的话语为战士们鼓劲提气。

面对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小型装备运转困难、人员极度疲惫的“三难”局面,宋庭贵指导任务分队采取“相对固定、临时调整”的原则,科学调配人员,实行“大轮换、小轮班”模式,确保战斗力持续在线。5支党员突击队始终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人力搬运、接续传递的原始方式,带领全体官兵一点点“啃下硬骨头”。

年轻党员、中士廖军,第一次参加救灾任务便担任小组长。他带领组员深入居民区地下室,破除墙体障碍,将淤积的近2米高的淤泥清出。“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作为党员,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廖军说。

在泥浆中,特战队员出身的中士何涛奋力抬起巨石,这位曾经的优秀狙击手在救灾战场同样闪耀。他凭借过硬素质,在清淤中屡次冲锋在前。一次任务中,他独自掀起百斤巨石,帮助任务小组成功清除区域内淤泥。“干了这么多天,大家都很辛苦,我能多干就多干一点。”何涛朴实的言语,是无数奋战身影的缩影。

“任务中,我们持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救援任务的各领域全过程,确保部队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张鹏说。

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指挥和党员骨干模范引领下,官兵们以血肉之躯在狭窄的地下通道中清除淤泥,清理朽木落石,汗水混着泥浆浸透衣背。随着泥水逐渐抽干,黏稠的泥浆逐渐显露,救援官兵通过注水稀释与人工清淤的方式,将一桶桶淤泥运送出去。

受灾区域有一户人家,只有一位老人在家,家电家具散落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间里,官兵们3人一组将老人的房间整理出来。官兵每天作业时间超过11个小时,保证了清淤任务高效进行。

泥浆挡身前,人民护身后。

据介绍,此次抢险救援任务共帮助商户250余户,抢救物资80余吨、价值850余万元;清理淤泥3400余立方米。吴起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随着主要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武警延安支队官兵已于8月3日凯旋。目前,吴起县当地的清淤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不仅飘扬在淤泥最深、险情最重的一线,更作为精神旗帜,深深烙印在官兵和群众心中,它象征着信仰的力量,是人民在最危急时刻可以紧紧依靠的钢铁长城。支队官兵虽已返回驻地,但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抢险救援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再次出发。(群众新闻记者 梁易炜 通讯员 党鹏鑫)

责任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