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8-05 11:09:10 来源:陕西日报
黄土高原的晨曦里,志丹县永宁镇农家小院的灶台上,一碗油泼面正冒着热气——这是以前“陕北霞姐”镜头里的寻常画面。
今年盛夏,她的镜头早已跳出农家小院,用新视角讲述乡土故事,展现黄土高原的独特魅力。
“陕北霞姐”是志丹县永宁镇刘河村村民王敏的抖音账号。2019年初次接触社交平台时,王敏没想到有一天自己抖音账号的粉丝会涨到600多万,更没想到自己会凭着“陕北霞姐”的抖音账号,从一个农家妇女成长为乡村振兴带头人,还成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
“刚开始拍视频,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出门在外的志丹娃能看到家乡的景、记得家乡的饭。”7月21日,回忆起初次接触社交平台时的情景,王敏记忆犹新。那时,村子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少人回来都会提起在外很想念家乡的人和物,特别是想念家乡的美食,但没人用短视频好好呈现。于是,王敏从拍油泼面制作开始,用熟悉的场景,把乡愁传递给远方的人。
第一次拍摄,视频画面粗糙也没有过多剪辑技巧,但源自生活的做饭场景得到了不少点赞。有了这些鼓励,王敏开始自学视频拍摄的各种技巧,琢磨咋把更多黄土高原的烟火气装进镜头,让外界知晓这片黄土地上的人和事。
她开始蹲在自家窑洞前拍黄馍馍发酵、站在灶台边录油泼面的制作过程、坐在地头讲陕北杂粮的故事。镜头里,她系着碎花围裙,操着地道的陕北话,黄馍馍的麦香、冒着热气的油泼面、陕北婆姨爽朗的笑声,成了短视频平台上最打动人的“乡土密码”。
2020年3月,她系着碎花围裙、操着地道陕北话教大伙儿做家常猪皮冻的视频爆火,播放量一夜就突破200万,评论区满是“想家了”“看着就香”等留言。王敏又惊又喜,“真有人爱看咱这土生活”。此后,她用心创作,从食材选料到制作细节逐一打磨,拍摄技法越来越娴熟。
2019年到2023年,“陕北霞姐”的粉丝从最初的几万涨到600万。粉丝里,既有陕北游子,也有外地人。评论区常出现“原来陕北这么有烟火气”“跟着霞姐长知识”等话语。
镜头里的王敏是“美食代言人”,镜头外的她,做起了乡土文化的传播者。
“咱陕北的小米、苹果都是好东西,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它们。”2019年6月起,王敏架起直播设备,把直播间搬进田间地头。苹果熟了,她蹲在果园里咬下一口脆甜的志丹山地苹果,让全国网友看见红果果的诱人;杂粮丰收了,她捧着小米说:“这米熬粥香,有家乡的味道。”
几年下来,她的直播间成了陕北农特产品销售的“直通车”,帮乡亲们卖出许多杂粮、苹果、手工粉条。当地农民说:“霞姐不光带火了做饭,还让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7月初,去北京参加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身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的王敏在笔记本上写满了字。
她在会上认真听、仔细记,自己的规划也愈发清晰:要把陕北的剪纸、秧歌、老手艺搬进短视频,让年轻人知道黄土高坡不只有土,还有“金”。她要把更多农特产品送上“云端”,让“志丹味道”走出陕西,还要开个“短视频小课堂”,教乡亲们拍视频、做直播。
一路走来,王敏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在志丹县,共青团志丹县委早就注意到了王敏。从对接助农资源,到参与公益活动,当地团组织始终为像王敏这样的青年搭台子、铺路子。
“王敏的故事,是志丹青年‘敢闯敢干’的缩影。”共青团志丹县委副书记、县青联副主席胡恬睿说,“目前,全县已有10多名当地青年跟着王敏学拍短视频,有人专注推广陕北民俗,有人助力农特产品销售。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用镜头讲好家乡故事。我们要把这份‘榜样力量’传出去,让更多青年相信,在黄土地上,在镜头前,在任何热爱的领域,踏实奋斗就能出彩。”
如今,王敏的镜头里,除了油泼面和黄馍馍,还有青联会场的见闻、对陕北非遗的探访、和乡亲们讨论“拍啥能火”的热闹。“我能走到今天,是时代给了我机会。”王敏坦言,未来她还要带着这份幸运走下去,用镜头装下黄土高原的风,装下乡亲们的笑,装下青年该有的担当,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青年活得热气腾腾。(通讯员 沙江 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