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8-04 07:14:03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2023年12月23日,我于《散文之声》微信公众号上获悉,孙亚玲女士所著的《枕着秦岭入眠》荣获第十届“冰心散文奖”,欣喜之余,特撰文祝贺,并为陕西文坛涌现如此优秀作家深感自豪。
那时我和孙女士并未谋面。未料今年7月我们竟在一位老师刚出版的新书分享会上得以晤面。孙女士仪态端庄,明目皓齿,青丝如瀑,白皙面容在酒红色中式短袖的映衬下有几分少女的红晕,有一种温婉亲切的恬静之美。她将浓缩她心血的《枕着秦岭入眠》赠予我,并给我亲笔签名: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久仰大名,终于一睹丽人芳容佳作,甚是钦佩感激。
我怀着敬仰展卷研读这本《枕着秦岭入眠》。甫一开卷,就被中越边境线内三十米处,背靠国界、面向祖国,无论何时何地皆将祖国装在心中,毕生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身姿挺拔、心怀家国的父母所打动。这是我首次知晓作家双亲的故事,他们如同一束光,初见时就给予我鼓舞和指引,他们传递出的精神境界,令人由衷敬仰。
蓝田自古人杰地灵。这里离西安市区约四五十公里,山川形胜,风物宜人。故乡的风土人情,草木山河,世外桃源的仙境和热情好客的峒峪人让人流连忘返。作家用浓笔重墨描写了垌峪村、垌峪河、垌峪谷,表达了作家对生她养她的那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切眷恋。《峒峪村》一文中描绘每到饭时,乡民巷口树荫下围坐用瓷碗、呼噜噜地吸溜着吃饭。吃完饭再抽一锅旱烟,咳嗽一阵子才背着手回家。读来恍然间觉得像是陈忠实笔下《白鹿原》里白鹿村生活图景的再现。读到《诗意的峒峪河》,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我曾在《初见沙湖》写过在宁夏看到过的蒹葭,突然在这里邂逅。仿佛看到伊人在一如碧空、水天一色的峒峪河水岸极目远眺,侧目沉醉,此时秋风裹着思念,落叶藏着故事,河边的粉黛,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悠扬的乐声,让人无限向往。既见《诗经》"蒹葭苍苍"之遗韵,又得山水田园之诗境,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位柔弱的女子的雄浑笔力与大家气象。
书中记述1982年作家父亲于不足十平方米的租屋里,伏案创作“玉山风情”“峣柳风云”系列三部曲,父女俩一起创办《作家摇篮》的往事。父亲为散兵游勇的业余作者热心提供平台,对文学爱好者耐心鼓励,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却对自己孩子严苛有加。作家以父亲为榜样为动力,学习父亲艰苦创作的精神,继承父志,以坚韧笔力续写文学篇章。父女俩为热爱的文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终成两代文人薪火相传之美谈。书博会上父女俩的作品同框展出,尤见家学渊源之深厚,文学成就之斐然。
品读《枕着秦岭入眠》,想到虽然我去了很多次太平峪,但这次顺着作者的笔触认真拜读,仿佛又身临其境,坐上缆车也颤也抖也恐惧,爬山累了也不想走也不想看也随性。而看到爷孙俩的对话感悟人生“坚持”之真谛。人生是场马拉松,坚持才能有所成就。人生也是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唯有保持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常以自省为镜,敢于刀刃向内剖析自我,方能在成长路上不断精进。
坚持别人难以坚持的执着,坚持历经考验的真理,坚持将想法化为行动。面对惰性的诱惑、困难的阻碍、外界的压力,坚守自己内心的选择,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勇气。以恒心淬炼本心,以信念践行正道。如此,方能拨开迷雾,抵达真理之境,实现心中的理想与抱负。
都说文人敏感,能感通天地之意,体察人情冷暖,深有同感。在读《第一缕阳光》时,我被作者炽热笔墨讴歌延安精神饱含深情的笔触憾动,感受作者用涌动的满腔热血书写心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延安呀延安,您是中国的第一缕阳光。是您孕育了延安精神,孕育了万万中华儿女,一路蓬勃向上!赤子情怀跃然纸上。心同此愿,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青山依旧在》中作家经历父亲去世的生离死别:“多少次梦见父亲站在远方看着我,我急切地向着他一边奔跑,一边跌倒,一边含泪再爬起……”我禁不住几次哽咽,泪流满面。作家失去至亲从此阴阳两隔的魂牵梦绕、肝肠寸断和无能为力,令人泫然。幼时,父亲的手掌是最安心的港湾,宽厚的背影永远是风雨中的屏障。那时以为,这双手会一直是前行的依靠,却不知时光早已在无声中偷换了岁月。成家立业后,每次回到父亲身旁,只需几句家常絮语,那些职场的疲惫、生活的委屈,都能在他沉默的倾听与豁达的开导中悄然化解。而今,那座巍峨的山轰然倒下,世界骤然变得空旷而寂寥。纵使万家灯火璀璨,却再无人能读懂眉间的忧愁;纵使周遭人声鼎沸,却再寻不见一个能敞开心扉的角落。生命从此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在茫茫天地间飘荡,孤独如潮水般漫过每个晨昏。父亲带走的,不仅是陪伴,更是那份独有的理解与包容。我被世间这伟大的亲情感动!父亲于作家,是人间至爱,是良师益友,更是精神支柱。父爱如山,青山依旧在。父母之恩,没齿难忘,亲恩难报,唯将思念化作文思,等一场雪,念一个人。他留给作家热爱劳动、热爱读书、热爱写作和“一生都为人民服务”的生活方式、创作艺术和人生宗旨。诚为立身之本,将被永久传承,父亲给予作家的精神财富和指引的文学之路永远熠熠生辉。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秦岭者,陕西人文之根脉。作者怀着对秦岭深深的眷恋,用脚步丈量山川,用心感受一草一木,用满腔热血深情书写。我们都是秦岭的儿女,走进秦岭,就是走进大山的怀抱,就是回到了精神家园。
我在这散文集中看到余秋雨老师的箴言,看到陈忠实先生对作者的教诲,看到方英文、吴克敬等诸位老师的身影,跟着作者的笔触去过初玄先生在凤翔沟的山舍,循着闫群老师的芳踪,那朱雀的海、白鹿仓的景和情……都定格在永久的记忆中。《枕着秦岭入眠》成了我的案头书,我将用书中的感悟指导生活,常读常新。
文以载道,又能言志。释“道”是为人生世相道理,而言“志”是为心之所向。本书既见作家驾驭文字之功,更显其家国情怀之深,叙事章法严谨,文章意境的高远澄明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一脉相承,融自然哲思与人文关怀于一体,诚为当代散文创作之典范。愿读者皆能于此书中,得山水之真趣,悟人生之至理。
潘亚文,笔名潘雅文,作品《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发表于《河南日报》,《重回母校》《初见沙湖》《寻觅春天》《小院遐思》发表于《西安日报》,《文中见故友》发表于散文之声,《夏天的滋味》《说话》《人生的出口》发表于《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