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以党建引领为笔 绘就高校育人新画卷

2025-07-29 21:59:05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刘杰 通讯员 王芸)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壮阔征程上,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党建为根脉,将学院统筹之智、乡村振兴之力、教育帮扶之情深度熔铸,在破解思政工作“理论落地难、实践融入难、价值引领难”等难点中,蹚出一条“党建+育人”的特色路径,让红色基因在实践沃土中生长为参天大树。

铸魂:以党建为基,筑牢思想引领“压舱石”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学院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遵循,构建“三维一体”理论武装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罗盘”。通过“专题党课深学、红色研学践行、实践体悟内化”的递进模式,组织师生党员走进延安等红色地标,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开展“沉浸式”学习——教师党员在窑洞前讲授《共产党人的初心》微党课,学生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让“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书本走向心灵;同时,组织党员干部走进杨震廉政博物馆开展廉政教育,筑牢廉洁自律思想防线。

党员干部代表赴杨震廉政博物馆开展廉政教育活动

党委牵头推进“课程思政攻坚计划”,教师党员带头挖掘医学美容、护理等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将“大医精诚”融入医学美容技术课程,把“南丁格尔精神”注入护理实操教学。设立“党员模范岗”,学生党员在社区养老院开展健康监测等志愿服务,用“为老服务一小时”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这种“学思用贯通”的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从“文件话语”变成“生活语言”,从“课堂讲授”转为“行动自觉”。

扎根:以党建为桥,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赴平利县秋河村开展慰问活动

依托学院医学美容、护理、中医康复等优势专业,党委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由专业教师党员任技术顾问、学生党员任实践骨干,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问扎根乡土大地。在秦巴山区平利县,服务队针对“农产品出山难”问题,创新“电商培训+直播助农”模式:手把手教农户拍摄产品短视频,让特色农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全国。

赴平利县秋河村开展“健康1+1”义诊活动

“健康1+1”行动更成为校地连心的纽带。形成“线上+线下”模式,党员医护师生带着血压仪、针灸包走进村落,为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用中医推拿缓解腰腿痛;在村卫生室,护理专业党员学生协助村医开展基础诊疗,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惠民服务。通过“支部共建”机制,学院党委与平利县秋河村党支部共过主题党日,师生党员与茶农党员围坐茶园话发展,让学生在采摘茶叶的指尖触感中,读懂“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这种“专业服务+思政教育”的双轮驱动,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托举:以党建为翼,架起教育帮扶“彩虹桥”

响应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号召,学院精选8名党员骨干教师组成“红色支教团”,扎根商南职业教育中心。支教教师党员在简陋教室里创新教学方法:护理专业党员苑老师用“模拟病房”情景教学,让抽象的护理操作变得可触可感;中医康复专业党员董老师带着学生上山识草药,把课堂搬进秦岭深处。他们牵头成立“青蓝工程”,通过“每天一次备课研讨、每周一节示范课堂、每月一场专题培训”,带动当地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

商南县职业教育中心为海棠学院院赠送锦旗

党委建立“全周期关怀”机制:每月视频连线了解支教教师生活,学期末实地走访解决实际困难。师生党员共同发起“书香润商南”活动,捐赠图书在当地建起“海棠爱心书屋”;“云端课堂”更是打破时空界限,让商南学生同步享受优质课程。支教团党员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秦岭深处。

从延安窑洞的初心感悟到平利茶园的实践锤炼,从商南山区的支教身影到校园课堂的思政创新,西安海棠职业学院以党建为笔,饱蘸“立德树人”的浓墨,在新时代育人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这画卷里,有理论武装的深度、实践服务的温度,更有青年担当的力度。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轴心,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每一次实践都成为价值塑造的课堂,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画出最大同心圆。

责任编辑:任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