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西安市第十七中学:十三年讲台回响,一位教师掌纹里的粉笔灰与星光

2025-07-23 17:20:49 来源:西安市第十七中学

在西安市第十七中学的教育星河中,“拾·起” 文化符号如皎皎明月,以谐音之妙暗合校名,更寄寓拾取真知、向光启程的美好愿景。“拾光起志,笃行致远” 的办学理念,恰似温润的春风,吹拂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大家以 “拾寻身边的教育家精神” 为帆,起航这场意义非凡的探寻之旅。校园中那些默默耕耘的身影,正以匠心守望讲台,用情怀滋养心灵。让大家一同走近他们,聆听教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让教育家精神在十七中薪火相传,照亮学子成长之路。

教师简介

李君,语文二级教师、未央区教学能手。所带班级被评为未央区先进班集体。先后获演讲比赛一等奖、教育叙事一等奖、赛教一等奖等不同级别奖项。多次获期末质量优秀奖和中考学科成绩优秀奖。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发展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西安市第十七中学,那道被岁月磨亮光泽的旧铁门,至今仍在晨昏里静静伫立。十三年前的初秋,大学毕业的李君老师轻轻推开这扇吱呀作响的门——门后,是同事们伏案备课的身影,是教室里隐约的读书声,更是她即将扎根的教育土壤。那时她便懂得,所谓 "教育家精神" 从不在高阁典籍里,而在三尺讲台的粉尘中;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日复一日的寸心耕耘。

十三载春秋流转,她在讲台上从青涩走向从容。那些被教育困惑叩问的深夜,为学生成长落泪的黎明,见证生命绽放的瞬间,以及深埋心底的育人遗憾,共同在掌心刻下痕迹——粉笔灰的白与星光的亮,早已交织成她的教育年轮。

怀疑:以探索为锚,在困惑里寻找教育航向

教育家的启程,往往始于一场与困惑的正面相遇。初任班主任时,年级组会上关于 "六班" 的议论总像细密的雨:"这班孩子太难带"" 纪律总出问题 "。这些声音落在李老师心里,没有变成焦虑的石头,反倒成了叩问的钥匙:为什么精心设计的课堂,留不住个别学生辍学的脚步?为什么掏心掏肺的劝说,有时会撞上现实的坚冰?

她没有回避这些 "想不通"。就像航海者遭遇暗礁时不会转身返航,她带着问题扎进课堂:观察每个学生的眼神,记录他们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反应,甚至跟着调皮的孩子去操场,看他们在奔跑时眼里的光。后来她在笔记里写:"教育不是按图纸造船,而是跟着水流调整航向。" 这份不畏惧未知、不回避矛盾的探索,让她在普通教师的身份里,长出了教育家的思考根系。

眼泪:以仁爱为舟,载着生命穿越成长激流

十三年间,李老师的眼泪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淌着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有委屈的泪。曾因坚持 "先理解再管教" 的理念,被家长质疑 "太纵容",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看着窗外学生嬉笑的身影,眼泪掉在教案上,晕开了 "尊重" 两个字 —— 后来她明白,教育的委屈,往往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火花。

有悲悯的泪。看到家境困难的学生悄悄啃干馒头,发现内向的女孩在日记里写"没人喜欢我",她总会红了眼眶。这些眼泪不是软弱,而是作为教育者的共情本能:她知道,每个孩子的沉默背后,都藏着需要被看见的渴望。

更有欣慰的泪。当曾经孤僻的女生在作文里写 "李老师像我姐姐",当辍学的孩子主动打来电话说 "想回学校",那些瞬间的泪水,是生命被滋养后开出的花。就像那次她在国旗下突然晕倒,被救护车拉走时,隔着车窗看见学生们焦急的脸 —— 后来才知道,孩子们在教室折了满罐星星,写着 "老师快点好起来"。

这些泪水教会她:教育者的心,应当是能接住所有情绪的港湾。以心为舟,以爱为桨,才能载着年轻的生命,稳稳穿过成长的激流。

成就:以智慧为光,在平凡里种出星辰大海

教育的成就从不是立竿见影的宣告,而是像陈年佳酿,要在时光里慢慢显味。

小周曾是让各科老师"头痛"的学生:上课爱插嘴,作业总拖拉,被请家长时梗着脖子不服气。李老师没急着批评,反倒发现他总在笔记本上画武器装备——"你是不是喜欢军事?" 一次课后,她递去一本《现代兵器》,这个男孩眼里第一次有了光亮。后来,小周把对军事的热爱变成动力,考上军校后穿着戎装回校,给李老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您当时没觉得我是坏学生,这点最重要。"

这样的故事,在十三年里不断上演。李老师最初也有过"当考古学家""做编导"的梦想,直到站在讲台才发现:这里才是她的星辰大海——她可以是课堂的导演,用情景剧讲活课文;是活动的编剧,让运动会变成团队协作的舞台;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在孩子心里种下"向上"的种子。

区级教学能手的证书被她压在教案本下,比起荣誉,她更珍视学生毕业时的留言:"您让我觉得自己能行"。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的底色:在日复一日的平凡里,看见每个生命的可能性。

遗憾:以反思为尺,在缺憾中雕琢教育艺术

每本教育笔记的最后几页,李老师总会留出空白,写下 "遗憾清单"。

"遗憾没把《背影》讲得更动人"—— 那堂公开课,她太在意流程,没注意到后排女生红了的眼眶,后来才知道,她刚和父亲吵过架。

"遗憾对穿牛仔裤的女生太严厉"—— 校规要求穿校服,她没问清那条裤子是女生用奖学金给妈妈买的生日礼物,只看到了 "违反规定"。

还有那些没能留住的身影:距梦想高中差3分的临界生,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离开西安的孩子……这些遗憾像粉笔灰,渗进掌纹,却成了最珍贵的养分。

她渐渐明白:教育本就是带着缺憾前行的艺术。就像园丁不会因为一朵花没开而放弃整个花园,真正的教育者,会把每个遗憾都变成调整方向的罗盘。这份直面缺憾的勇气,让她在普通的岗位上,修养出了教育家的胸襟。

咫尺匠心:在日常里,把每一步走成教育诗行

十七中的老教师常说:"教育家精神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晨光里。"

李君老师深以为然。当她凌晨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案头那盏台灯,就是教育家精神的模样——微弱,却能照亮每个字迹;当她为孤独症学生画图文结合的教案,纸上弯弯曲曲的笔迹,就是教育智慧的形状——笨拙,却能搭起沟通的桥;当家长质疑"为什么总护着学生",她温和却坚定地说"我先看见他的难",那声音里,是教育者的专业与柔软。

十三年间,骨折后绑着护具站在讲台的身影,救护车呼啸而去时攥紧的教案,运动会上和学生一起喊加油的沙哑嗓音,共同谱成了她的教育乐章。教育家精神从不是云端的口号:它是带病上课的板书,是周末给临界生补课的粉笔,是暴雨天送学生回家的那把伞。

如今,李老师再穿过那道铁门,十三年的时光在身后铺成道路。掌心的粉笔灰未散,眼里的星光更亮——这星光,是小周的军礼,是作文里的 "姐姐",是满罐星星的微光,更是一代代师者传递的火种。

在"拾寻身边的教育家精神"的路上,十七中还有无数个"李老师"。他们或许不会被写进典籍,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把掌心的粉笔灰,磨成了照亮未来的星光。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平凡,却永远向着光亮生长。

责任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