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23 15:35:0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邓龙辉 通讯员 崔婕 刘希同)每一根手指的灵活运动,都承载着生活的温度与生命的尊严。然而,意外创伤或先天缺憾,不仅造成生理功能障碍,更带来沉重的心理枷锁。融合发展以来,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在西京医院的帮建下,用一次次成功的手指再造手术,不仅书写着指尖重生的医学奇迹,更重塑了无数患者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一、青春不留遗憾,精准再造助少女重拾自信
18岁的陕西女孩小琳(化名),幼时意外失去部分右手食指。成长的路上,这残缺如影随形——书写不便、弹奏受阻,自卑的种子悄然埋下;日常洗漱、系鞋带需格外费力,课堂上不敢举手,社交中习惯性藏起右手,成为她青春的阻碍。
高考结束后,父母带着小琳来到手外中心。接诊的臧成五副教授深知,这台手术不仅是修复手指,更是为她打开自信人生的大门。
手术前,在吴鹏主任及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导下,医疗团队细致准备。他们以对侧健康手指为模板,通过三维成像技术精准测量指骨长度、指腹厚度等,模拟不同动作下的受力角度,力求完美。
手术台上,医疗团队从供区取皮瓣到血管神经吻合,每一步都如精密仪器运转。当最后一根血管通血,再造手指逐渐红润,手术室里响起无声的掌声。
术后康复期间,着日渐灵活的新手指,小琳第一次主动向医护人员伸出右手击掌。“终于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手了。”她绽放的笑容里,是卸下多年重负的轻松,更是对崭新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
二、拇指“失而复得”,重筑劳动能力之基
从事机械维修的张师傅,右手拇指在一场意外中被机器绞断,在当地医院抢救后因伤势过重出现指体坏死,不得不截除部分指骨。
拇指承担手部50%以上功能,它的缺失,让张师傅无法握紧工具,丢了赖以生存的工作,连端碗、系扣子都变得异常艰难。“那段时间特别绝望,感觉成了家里累赘。”他回忆道。
经病友介绍,张师傅找到了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医生评估后,决定为他实施“全型拇指再造术”。“全型再造不仅要恢复外形,更要重建对指、夹捏等功能,对血管神经吻合技术要求极高。”魏康杰医生解释。
术前,在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导下,团队用3D打印制作拇指模型,反复模拟手术流程,规划供区皮瓣大小和血管蒂长度。手术中,团队从足部取骨骼与皮瓣,在显微镜下完成骨骼固定,以及动静脉、神经和肌腱的精密吻合。整整8小时,每根直径不足1毫米的血管,都在显微镜下接受了数十针的“穿针引线”。
术后3个月,张师傅的再造拇指已能抓握、对捏,他特意自己带着修好的扳手来到医院:“现在能照顾自己,下个月就能回厂上班!”这一刻,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手指再造修复的不仅是肢体,更托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三、弥补陈年遗憾,创新技术形神俱复
50岁的李师傅多年前在工地被重物砸断左手食指,因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未能保住。“少了根手指,拿东西总打滑,连抱孙子都怕不小心伤着他。”为了找回完整的“手”,他辗转来到手外中心。
接诊后,团队决定采用“踇甲瓣游离移植”技术进行再造,同时创新性保留供区部分功能。“传统手术常牺牲供区功能,我们通过精准操作,力求在恢复伤指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供区活动能力。”刘希同医生介绍。
手术中,团队在显微镜下分离血管神经束,将踇甲瓣与食指残端完美对接,并精细缝合供区。术后第二天,李师傅就能轻微活动再造手指,供区也无明显功能障碍。
出院时,李师傅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这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对精湛医术的最高礼赞。
这些指尖重生的故事背后,是西京医院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强大的技术实力。自融合发展以来,中心依托西京医院深厚底蕴,结合九八六医院实践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形成多个亚专业学组,构建起全方位手外科诊疗体系。
再植再造与修复重建学组汇聚核心骨干医师,在丛锐主任、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导下,娴熟开展各类复杂手术,成功率稳居国内前列。团队锐意创新,在保留供区功能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持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引入前沿理念与设备,断挑战复杂手指再造等医学高峰。同时,始终牢记“姓军为兵、服务人民”使命,为军地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让更多残缺肢体重获完整与活力,让重生的手续写生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