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22 14:33:4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为提升公众对前列腺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早筛早诊意识,7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薛力教授与媒体展开深入交流,围绕前列腺癌的发病趋势、诊疗技术与治疗策略进行科普分享。
前列腺癌发病形势严峻 地区差异显著
薛力教授援引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强调,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达4.75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位居第六。作为一种老年男性常见肿瘤,前列腺癌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进程逐年攀升。在北上广等东部地区,由于筛查覆盖率高,前列腺癌检出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因筛查意识薄弱,实际患病人群数量可能被严重低估。薛力教授指出,目前公众和部分医生对前列腺癌认知不足,主动进行PSA筛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众多患者错失早期治疗的黄金时机。
精准诊断:病理活检仍是“金标准”
在诊断方面,薛教授认为,目前前列腺癌的诊断还是要依靠病理。虽然磁共振和PSMA PET/CT等影像手段已能辅助确诊一部分病例,但病理活检仍是“金标准”。筛查方面,年龄与家族史是重要参考因素:有家族史者建议从45岁开始检测PSA,无家族史人群从50岁开始。PSA不同年龄段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50岁以上是0-4 ng/ml,年轻人标准则更低。
个性化治疗:依据病情精准施策
关于治疗策略,前列腺癌的治疗依据病情进展程度而异,早期往往采取根治性手术或放疗,晚期则转向以内分泌治疗为基础的全身治疗方式。如今,新型药物“药物去势”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睾丸切除手术,通过每3-6个月注射抑制睾酮水平,加之抗雄药物联合应用,阻断多个来源的雄激素信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晚期治疗方式之一。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局部晚期患者,也延伸至mHSPC(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群体,强调治疗应尽早联合、长期管理,以延缓进入mCRPC(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阶段。
新一代药物:为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以恩扎卢胺、阿比特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已在mHSPC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研究显示,一线起始治疗可使总生存期(mOS)长达8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1%;其客观缓解率(ORR)可达87%,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达76%,进展风险下降87%。药物治疗需要考虑治疗持续率、不良反应控制等方面的表现,首选停药率更低,患者依从性更强的药物。这些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且可持续的决策依据。
新型技术:为晚期治疗开辟新路径
与此同时,围绕前列腺癌的整体治疗路径,更多新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例如放射性核素治疗(如镥-177、镭-223)通过精准释放射线,靶向杀伤癌细胞,在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损伤的前提下,为传统方案后仍有进展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替代性选择。这类精准治疗尤其适用于晚期阶段,但目前费用相对较高。
通过此次交流,专家呼吁社会各方加强对前列腺癌的关注,推动早期筛查纳入体检常规项目,尤其是在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提升公众与医生的认知水平,让更多男性能够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拥有更长久、更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