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探访长安杜曲抗战老兵: 方言入耳,历史回声震人心

2025-07-21 20:19:34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薛应财老人向阳光报·阳光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

老兵薛应财敬军礼,老人的手指已无法舒展。

薛应财老人讲述他的故事。

薛应财的儿子推着父亲在院子里散步。

志愿者带薛应财老人在照相馆拍摄的纪念照。

阳光讯(记者 王义卓 张亚娟/文 梁萌/图)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原为长安县杜曲镇)西江坡村一处安静院落里,全媒体记者一行人跟随志愿者探访了老兵薛应财。面对这位耳背严重的抗战老兵,常规采访方式已然失效。同行记者俯身靠近老人耳畔,深吸一口气,用地道西安方言高声问候:“薛老,身体还硬朗着哩?”这饱含乡音的呼唤,瞬间击穿了老人与外界之间那道无形的隔膜。老人原本有些茫然的眼神骤然亮起,仿佛久闭的门被一把熟悉的钥匙打开,他咧开嘴,露出笑容:“好!好得很!”他激动地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向记者一行的来访表示感谢。

当记者用方言询问“打仗时最怕啥”时,老人沉默片刻,眼神投向远处。儿子薛先生在一旁轻声补充:“我爸耳朵不行了,但心里都装着。”片刻后,老人仿佛被某个记忆碎片刺中,猛地挺直了原本微驼的脊背,右手下意识地抓紧了椅子的扶手,青筋微微凸起。他嘴唇微动,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穿透岁月的力量:“炮火连天,震得耳朵嗡嗡响……可最揪心的,是看着身边昨天还说笑的兄弟,转眼就……”话至此,老人猛地收声,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将后面的话语连同翻涌的情绪,都重重地咽了回去。

采访中,薛应财老人偶尔会陷入短暂的失神。当记者获悉老人年轻时曾找寻过跟自己交好的老兵时,薛老的神情稍显落寞:“年龄大咧!跑不动咧!年轻时候去找过,当时关系很好。”据同行志愿者傅宏介绍,3年前他曾来薛老家探望,老人当时正在家门口剥玉米,精神头很好。老人心胸宽广,待人友善,他每次走的时候,老人总会拖着受伤的腿一瘸一拐地将他送至家门口,目送他离开。

临别前,老人紧紧攥住记者的手,喃喃道:“十分感谢你们哩,辛苦咧……”这朴素如泥土般的叮咛,却重逾千钧。待记者一行上车准备离开,薛老已站在门口挥手告别,布满沧桑的面庞下是一双明净的眼睛。

据悉,抗战老兵薛应财系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原为长安县杜曲镇)西江坡村人,1928年2月16日生,原名薛英才,1944年经亲友介绍参军,到黄埔军校七分校办公室收发室当勤务兵,抗战胜利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二军官训练班,在十六期五大队18中队学习,毕业后被分派到17军295师任职,不久便返乡务农。

当喧嚣退去,历史的面容渐显模糊。然而,当一句乡音穿透岁月的壁垒,唤醒沉睡的记忆,老兵眼中瞬间凝聚的光芒,便是历史本身在开口说话——那些无言的荣誉,都是民族记忆最坚硬的内核。

在长安杜曲这方寻常院落,我们以最贴近泥土的乡音,触碰到了历史最滚烫的脉搏。它提醒我们,有些记忆,需要俯身倾听;有些回响,必将震撼未来。

责任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