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19 20:44:25 来源:西安市第十七中学
在西安市第十七中学的教育星河中,“拾·起” 文化符号如皎皎明月,以谐音之妙暗合校名,更寄寓拾取真知、向光启程的美好愿景。“拾光起志,笃行致远” 的办学理念,恰似温润的春风,吹拂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大家以 “拾寻身边的教育家精神” 为帆,起航这场意义非凡的探寻之旅。校园中那些默默耕耘的身影,正以匠心守望讲台,用情怀滋养心灵。让大家一同走近他们,聆听教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让教育家精神在十七中薪火相传,照亮学子成长之路。
高博宁,女,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西安市第十七中学党支部宣传委员。
2007年7月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专业。2007年至今,在西安市第十七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工作期间主持完成市级小课题3次、校级课题多项,参与区级课题《初中自然学科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工作期间,教学设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荣获市级二等奖,《金属的化学性质》荣获市级三等奖,教学论文《浅谈EEPO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荣获市级二等奖,《提高城中村学校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荣获市级三等奖,《空气 物质的构成》大单元作业设计获市级三等奖,在西航二中大学区“春雨杯”课堂研讨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校级公开课中,多次荣获一等奖,2023-2024学年度被评为西安市西航一中育集团第十七中学优秀教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高博宁老师最喜欢的名言,她也一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诠释着这句名言。
瞧,傍晚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西安市第十七中的化学实验室里。有一个瘦瘦的身影穿梭在实验室中,一直在瓶瓶罐罐间忙碌着,为第二天的化学课准备实验,她就是高老师。
青涩的回忆
2007年8月,高老师来到了西安市第十七中学,成为了一名初三化学老师。第一次作为一名正式老师走上讲台,面对众多的学生,她心里有些许的恐慌,言语都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但凭着自己的勇气,硬是磕磕绊绊地完成了第一节课。课后,她深知给学生上课跟在大学学习不同,深感自己还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于是她暗下决心以后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她开始不断地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前先写好教案,然后默默地在心中讲给自己。然而,她觉得这还不够,她经常把课堂中的每句话都事先写下来,生怕第二天上课给学生说错了什么,同时面对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师父,与师父进行探讨,不知不觉这样的流程坚持了多年。
躬耕的态度
随着时光的流转,高老师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此同时也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觉得自己的课堂还不够吸引学生,课堂效率不高。她意识到上好一节课,不是你教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达到高效课堂,就必须深挖教材,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她自己购买教学材料,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她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自己的成长,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如评优课、公开课、班会课、eepo课、高效课堂课、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以及教案评选和市区级的教研活动等,她深知“一节精心准备的课与一节没准备的课,学生吸收的知识肯定是有差别的“。在教学中她一直竭力精心备好每节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学有所获。
热爱的力量
繁忙的毕业年级教学工作,繁重的教学压力、繁琐的实验准备常常使高老师最后一个走出校园,她毫无怨言。当学校领导询问她能否担起班主任的重担时,她点头接过了责任和使命。她忙碌在教育教学的各项事务中,常常感叹道:一天的时间真是不够用啊!为了上好第二天的课,准备好实验器材,她又一个人加班到夜色深沉,校园寂静。化学试剂大多数是有危害的,在准备实验时,即使带上手套,经常手也不可避免被高锰酸钾染成黄色或被过氧化氢腐蚀得起皮和掉皮。有时课间个别学生询问,她便微微一笑道:“我的手被过氧化氢溶液和高锰酸钾亲吻了一下。” 这种诙谐的语言和云谈风轻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和对工作的热爱。
教育的智慧
高老师始终认为,教育不是给学生装满篮子,而是点亮学生的心灵。
2022年休完产假,9月来上班,她就接手了新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高老师热爱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与他们的相处中,沉淀了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班里有一位学生,开学两周了没来学校上学,询问过后说是:“不上学了。” 9月中旬,孩子家长却又打来电话说:“孩子想来学校上学。”听到他要来上学,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心情都像吃鱼后鱼刺卡在喉咙的感觉。
第二天,家长带孩子来到学校,高老师见到了传说中的这个孩子,高老师关切地问:“前段时间,你没有来学校是干什么去了?”孩子说:“我去打工了。”“那你现在为什么又想来学校了?”孩子说:“老板批评我,跟老板吵架了,不干了。”高老师听完后,没有对孩子的行为做任何的评价,只是问了一句,“你现在为什么又想上学了?”“我们初次见面,我不太了解你,你说说你有什么优点?”孩子想了想说:“没有优点,初一、初二我经常打架,学习不好,还捣乱课堂,跟各科老师顶嘴,老师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高老师听后真诚地说:“孩子,谁说你没有优点?此时我就看到了你的优点,就是真诚和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然后她说:“咱们握个手吧,欢迎你回到我们班,不过,咱们班是有班规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遵守。”就这样一个温暖的开始,让孩子从心里已经接受了高老师,甚至可以说有点喜爱这个班主任了。后来,在高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这个孩子改掉了很多不良习惯,如课堂上不再跟同学乱讲话,不捣乱课堂纪律,能够认识到和别人打架是不对的,做人也有了礼貌和规矩。
十八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高老师的青丝添了白发,脸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她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教学的执着,从未改变。
听,十七中的实验室中瓶瓶罐罐交织出的声音,那是高老师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演绎着对教育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