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18 21:42:04 来源: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校园里反复背诵的解剖图谱与护理常规,在我进入神经外科一病区看见楼道里踯躅前行的偏瘫患者的那一刻,瞬间褪色。消毒水的浓烈气息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扑面而来,我的护士服第一次真正浸透了医院的味道——那是生命在悬崖边搏斗的气息。
跟随老师晨交班进入病房,第一次直面术后景象:厚厚的纱布缠绕头颅,引流管中淡红色液体无声滴落,偏瘫肢体不自然地扭曲……教科书上冰冷的“运动功能障碍”,此刻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一位车祸入院的年轻父亲,昨日还能含糊低语,今晨意识却急转直下。老师们脚步迅疾,医嘱执行干脆利落。站在抢救风暴的边缘,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如风中残烛,又在医学精准的干预下,迸发出令人震撼的韧性。
下午,我跟着老师为一位颅脑损伤合并颈椎骨折的患者翻身。那句“轴线翻身,务必保持头颈部与躯干在一条直线”的叮嘱在耳边重复。我的手心沁出冷汗,指尖微颤,仿佛手下托举的不是躯体,而是易碎的琉璃盏。每一次轻触,都怕惊扰了脆弱的平衡;每一次搬动,都像在刀锋上行走。老师沉稳的手适时覆盖在我的手背上,引导着力道与方向,无声的鼓励瞬间抚平了我的慌乱。那传递过来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力量。
当然,并非所有时刻都充斥着紧张的气息。傍晚,子晔老师带我为一位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的阿姨做口腔护理。脑神经损伤让她吞咽困难,眼神里蓄满焦虑。我笨拙却尽量轻柔地操作,一遍遍小声解释。当她终于费力地扯动嘴角,对我做出一个类似微笑的表情时,一股暖流猛地冲散了整日的疲惫。这微小的回应,像在暗夜里骤然点亮了一豆烛火,让我真切触摸到护理的温度——它不仅是技术的执行,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无声的对话与慰藉。
更让我心绪难平的是一位呈植物生存状态的年轻外地男子。苍白瘦弱的身体连着纵横交错的管线,沉默地躺在病床上。唯有一旁陪伴的老父亲,日复一日为他动作轻柔的按摩、擦洗,以及低语中永不放弃的期盼,让狭小的病房弥漫着令人心碎的爱意。这无声的守候,让我对生命尊严的认知刻骨铭心。
我的带教老师是董佳英老师,她也是科室的带教组长。她带我做的第一项操作,是为一位脑出血术后的爷爷吸痰。当透明的吸痰管探入喉腔深处,老人干瘪的胸膛剧烈起伏,浑浊的双眼瞬间溢满泪水。我的手在手套里微微发抖。“别怕,”董老师的声音温柔而低沉,“他的生命悬在这口痰上,你的手就是他的气道。”她用右手包裹着我的手背,引导着吸痰管轻巧地探入、旋转、收回——那口扼住呼吸的粘稠黄痰应声而出。看着老人转为平稳悠长的呼吸,监护仪上逐渐回升的血氧饱和度数字,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击中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护理的精髓,并非华美的技术展演,而是将一双凡手淬炼成救命的藤蔓,在生命坠落的悬崖边,稳稳递出最朴素的攀援绳索。
护理之路布满荆棘,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但当我看到老师们在危机时刻那沉稳如山的背影,看到患者哪怕一丝一毫功能恢复时眼中闪烁的光亮——我便知道,这消毒水的气息,这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味道,终将渗进我的白衣,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独特的印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初入科时的惶恐已渐渐沉淀,心底唯余一片澄澈的笃定。前路漫漫,我愿以日渐成熟的双手与永不熄灭的热忱,继续守护这方生命脆弱与坚韧交织的战场。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用每一次专业的操作、每一句温暖的关怀,去书写那份属于生命的尊严与温度,让微小的苔花,也能在护理的土壤里,静静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