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18 10:16:07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佟怡)近日,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石晋医生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军属,4岁的小患者童童。童童因发音不清,音调异常就医,令人惊讶的是,小小年纪的他竟接受过两次“舌系带过短矫正手术”。然而,孩子的发音问题丝毫未见改善。家长焦急万分,坚信是“手术没做好”、“舌根那点筋没剪到位”,强烈要求再次进行“更彻底”的激光治疗,认为“剪舌筋”是解决孩子说话不清的捷径。
知识点一:舌系带是什么?
在我们舌头下面那层连接舌头和口腔底部的薄薄黏膜组织,就是舌系带。它是一层纤薄的薄膜组织,在说话、吞咽时起到辅助作用,帮助舌头更灵活地伸缩、卷曲和上抬。
误区:“剪舌筋”就能口齿伶俐
“孩子说话不清楚?肯定是舌系带短了,剪一刀就好!”——这种在部分家长甚至非专科医生中流传的说法,导致了像童童家长这样的误解和过度治疗。
真相:发音不清,精准评估是关键!
经过详细的问诊与检查,石晋医生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童童存在轻度听力障碍。这才是导致他发音不清的真正“元凶”!听不清或听不准声音,孩子自然难以模仿和学习正确的发音。之前的两次舌系带手术,不仅未能解决核心问题,反而让孩子白白承受了痛苦。
专家指出:舌系带过短并不必然导致发音不清。先天性唇腭裂、孩子年龄、听力、大脑语言功能、孩子心理发育,甚至家庭语言环境都有可能影响孩子发音的清晰度,因此当孩子出现发音不清时,进行专门的语言功能评估,寻找真正的原因,才能有效改善孩子发音问题。
新生儿“绊舌”,医生却说不必手术
刚满月的安安,在出生体检时被指出“舌系带有点短”。初为人父的宝爸(一位常年驻守边防的军人)心急如焚,利用短暂的陪产假带着宝宝四处求医。多家医院建议手术矫正且需全身麻醉,一家人陷入了焦虑与纠结中。最终,他听闻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有针对舌系带过短的“微创激光”治疗,便怀着激动欣喜不远千里赶来。
然而,石晋医生检查后给出了意外答复:“目前完全不需要治疗!”她解释,对于1个月的婴儿,只要不影响吃奶(喂养),就无需过早手术干预。舌系带的附着位置会随着宝宝牙齿萌出逐渐后移。盲目过早治疗不仅不必要,还可能增加风险。建议家长按时复查,待孩子3岁后进行语音评估,再判断是否需干预。宝爸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知识点二:如何判断“舌系带过短”?
正确判断的方法:让孩子把舌头伸出口外,如果舌尖因为系带牵拉,呈现一个中央凹陷的“W”形或心形,那么临床可诊断为“舌系带过短”,俗称“绊舌”。
误区:“看到舌尖是‘W’形就一定要剪!”
认为只要观察到“W”形舌尖,就表示必须立刻手术干预。
真相:“W形”+影响进食/发音=必要评估及时治疗
舌系带的位置会随孩子生长发育而变化,绝大多数舌系带稍短的孩子发音是完全正常的,单纯观察到“W”形舌尖并非手术的绝对指征。而“绊舌”是否影响进食及发音才是决定治疗的关键核心依据。如果舌系带过短严重到影响宝宝有效含接乳头或奶嘴、导致吮吸效率低下(吃奶时间长、易疲劳)、宝宝因摄入不足而体重增长不良及3岁以上儿童明显发音不清时应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和治疗。
知识点三:关注术后瘢痕和心理影响!
正确判断的方法:对于已接受手术的孩子,应关注术后舌功能恢复情况(有无瘢痕挛缩限制活动)以及孩子的心理状态,杜绝强行治疗,注重孩子心理建设,避免因恐惧形成排斥医院合理治疗的负面情况。
误区:“手术做完了就万事大吉”
认为只要做了舌系带手术,发音问题必然解决;孩子还小不会记得疼痛强行治疗就可以。
真相:手术不是终点,后续观察与心理同样重要!
对于已经接受过舌系带手术的孩子,如果没有形成明显的限制舌体活动的瘢痕挛缩,通常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影响。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手术本身造成的瘢痕组织在收缩过程中,有可能反而加重舌系带过短的程度,导致舌体活动受限的情况比术前更甚。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手术过程本身对孩子心理的潜在影响。无论是局麻还是全麻,手术带来的疼痛、恐惧和不愉快的体验,都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产生焦虑或抗拒医疗行为等负面情绪。
专家提示:发音不清,病因复杂多样。精准识别“真凶”,避免盲目“动刀”,进行科学干预,才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