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16 20:56:30 来源:西安市第十七中学
在西安市第十七中学的教育星河中,“拾·起” 文化符号如皎皎明月,以谐音之妙暗合校名,更寄寓拾取真知、向光启程的美好愿景。“拾光起志,笃行致远” 的办学理念,恰似温润的春风,吹拂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如今,我们以 “拾寻身边的教育家精神” 为帆,起航这场意义非凡的探寻之旅。校园中那些默默耕耘的身影,正以匠心守望讲台,用情怀滋养心灵。让大家一同走近他们,聆听教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让教育家精神在十七中薪火相传,照亮学子成长之路。
教师简介
宋旭娜,女,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未央区教学能手、未央区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
主持参与西安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区级课题,均顺利结题,多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连续两次参与市级微课大赛获二等奖;指导学生参与区级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获教育集团中考成绩优异奖、优秀班主任、“最美女教师”、骨干教师等荣誉。
她始终认为教学路上的主旋律是师生共同成长,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是教育工作的一剂良方,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做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点灯人。
一首歌谣,曾是她对师者的仰望;一棵白杨,见证了她十八载的耕耘。当“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的旋律在心头响起,宋老师望向窗外那棵被师生唤作“拾光杨”的老树,斑驳的光影里,是她用热爱写就的教育诗行。
一、拾光杨下初心的选择:在落差中扎根
2007年9月,怀揣教育梦想的宋老师,踏入这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中学。没有理想中窗明几净的校园,眼前是略显斑驳的平房教室和雨后泥泞的土操场,她接手的班级,孩子们基础薄弱,眼神里带着乡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一丝怯生生的疏离。这份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曾让年轻的她心头掠过一丝凉意。
然而,目光触及窗外那棵挺拔的拾光杨,它深深扎根的姿态,仿佛给了她无声的力量。校园里老教师们望向孩子们时那温和而坚定的目光,更让她触摸到了教育的温度。
“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这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是每一位十七人对她的诫勉,让她毅然选择在这片土地深深扎下根来。
年轻的她吃住在校,把全部心血倾注给这个普通班。凭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全身心投入,班级成绩很快跃升。但教育远不止于分数。学生小泽的问题逐渐显露:频繁迟到、课上昏睡。谈心效果短暂,深入了解才知,考试接连失利让他失去信心,深陷网瘾泥潭。
面对挑战,宋老师用行动诠释初心。她与小泽并肩制定学习目标。数学课上,一个鼓励的眼神是无声的桥梁;课间,一次关于数学应用的讨论点燃兴趣火花;运动场上,她捕捉他的闪光点大声赞美;放学路上,她坚持将他交到家长手中。日复一日的守护,如春风化雨。迟到消失了,课堂专注了,网瘾戒除了,阳光少年重回操场。当小泽手捧高中录取通知书,眼含热泪时,宋老师欣慰的笑容,是拾光杨下那颗初心结出的最甜果实。
她渐渐懂得,教育的“惊天动地”,不在喧嚣,而在日复一日的静默耕耘:是深夜备课灯光下反复推演的习题,是讲台前为突破难点变换的多种解法,更是学生眼中因重新燃起希望而骤然亮起的星芒。“那间教室”是平凡的战场,方寸之地,托举着无数个未来的希望。
二、拾光杨中智慧的成长:在挑战中蜕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生源结构变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增多,带来了新的教育挑战。宋老师敏锐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主动求变,自我提升:自学完成“幸福家种子师资”课程,成为公益家庭教育讲师;深入学习“完形教育”体系,只为更懂青春期的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
2019届学生杨阳,便是她面临的新课题。这个情绪如风暴的少年:会因老师一句话冲出教室,会因同学一个眼神大打出手,甚至会在雨中独自躺在操场淋成落汤鸡。一次与校门口保安的激烈冲突后,他像影子般沉默地尾随对方,拒绝沟通,常规的教育方法在他身上全然失效,班级氛围也受到影响。
焦虑之后,宋老师选择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她潜心研读心理学书籍,带着困惑重返课堂。学习不仅让她掌握了方法,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洗礼。她开始“看见”而非仅仅“看着”学生,探寻问题行为背后的根源,理解他们独特的成长环境。她学会了“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放下了急切改变学生的执念,转而用行动去影响,用温暖去感化。
与杨阳的沟通,充满了无数次碰壁与再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成为宋老师调整策略、深化理解的契机。坚持终于迎来转机:杨阳犯错的间隔拉长了,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了,他渐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愤怒,而非被愤怒裹挟。班级也因此变得更加包容团结。在这个过程中,宋老师收获了教育的智慧:学会接纳、倾听、反思与共情。而学生们也将对她的称呼,从略带敬畏的“灭绝师太”,悄然换成了亲切的“小宋”、“娜姐”——这,正是师生共同成长最动人的回响。
三、拾光杨里专业的深耕:在坚守中闪光
十八年光阴,在拾光杨的年轮里静静流淌。宋老师深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精湛的专业素养是托举学生希望、书写教育真理的基石。在倾心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她在数学教学的田野上从未停止深耕。
让数学“活”起来:她钻研教材与命题趋势,精心设计课堂。枯燥的公式定理,在她手中变得可亲可感:用操场的影子讲相似比,用购物折扣讲函数最优化,用班级活动策划讲概率统计。她的课堂,逻辑严谨如磐石,实例生动如清泉,让数学思维悄然生长。
让每个孩子“亮”起来: 她践行分层教学,设计阶梯任务,让学优生“有挑战”,学困生“有收获”。她首创班级“数学错题银行”,引导学生在“跌倒”处反思,变“绊脚石”为“垫脚石”。课后,她的办公室是温暖的“数学驿站”,耐心细致的讲解,总能让困惑的眉头舒展开来。
让自己“新”起来: 她积极参与教研培训、课题公开课,与同行碰撞智慧。深信“问渠那得清如许”,她持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将几何画板引入课堂,让抽象的图形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击破空间想象的壁垒。她所带班级数学成绩稳居前列,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们眼中驱散了畏难阴霾,闪烁着运用逻辑解决问题的自信光芒。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宋老师依然乐此不疲地坚守在班主任和数学教学的双重阵地上。那间教室,那方讲台,那棵静默的拾光杨,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在这里,她以爱为舟,以智慧为帆,以专业的数学素养为桨,在数字与图形的星河中,为学生点亮前行的航灯,放飞希望,守护成长。拾光杨的树影婆娑,仿佛在诉说:下一个十八年,她依然会在这里,书写平凡而伟大的教育篇章。
在时光的长河里,在十七中的校园中,宋老师的故事,只是所有教师默默耕耘的缩影。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用爱与智慧点亮未来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