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15 11:13:04 来源:群众新闻
潼关县桐峪镇上善村一角(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下次周末要早点来,夏天游客多,来晚了都没地方停车。”7月9日,在潼关县桐峪镇上善村村口,村民张安顺告诉游客。
村道两旁,月季与凌霄花竞相绽放,溪流绕村而过,潺潺水声与枝头鸟鸣交织,恍若一首夏日协奏曲。
这样的场景,83岁的张安顺以前没想过。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峪镇人,他记忆里的家乡是另一番模样。
“20世纪80年代,村里到处是矿渣堆,卡车一过,屋里一层灰。河沟里的水是黄的,空地上堆满垃圾。”张安顺说,桐峪镇因矿区开发而兴起,又因过度依赖矿业而陷入生态困局。
转折始于21世纪初。随着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桐峪镇开始规范矿山企业生产。而真正的改变,始于该镇“生态立村、旅游兴村”发展思路的明确。
站在村史馆前,上善村党委副书记黄淇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说:“这是2000年的村口,矿渣堆得比房子还高;这是2015年,垃圾堆开始改造;这是去年,鱼塘建好了,巷道种满了花草树木……”
照片里的变化,正是桐峪镇生态治理的缩影。
走在村道上,每一步都是风景。上善村古槐广场中央,1700多岁的古槐虬枝苍劲,冠如华盖,“槐抱椿”的奇景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树冠遮蔽之处,夏可纳凉,秋可赏景,成了村里的“生态地标”。
再往前走,明代遗存的城楼静静矗立,门额处“蒲云依屏”的字样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桐峪镇党委副书记张弛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介绍:“我们镇是观赏‘潼关八景’之一——秦岭云屏的绝佳位置,每逢雨后,云雾从山间弥漫开来,云山相融,宛如天然画屏。”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桐峪镇巧打避暑经济牌。张弛告诉记者,镇上有近百亩银杏林,如今已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天然氧吧”。银杏林盛夏浓荫蔽日,清凉宜人,是露营避暑的绝佳去处;深秋时节,金叶铺地,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与此同时,千亩连翘也在山间蓬勃生长。“连翘好管理、耐寒抗旱,叶子能制茶、果实能入药,浑身都是宝。”桐峪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勇介绍,“2016年我们试种了50亩连翘,现在扩展到2000亩,还陆续发展了香菇、软籽石榴产业,一年能给村里带来不少收入。”
生态好、产业兴,游客自然来。正午时分,上善村村口的农家乐里热火朝天。“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大家就爱吃农家菜。”农家乐老板刘利说,“村里很多人来打工,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更让村民自豪的是,曾经的“生态短板”正变成“资源长板”。村里的垃圾填埋点、尾矿库被改造成口袋公园,种满各样花卉;废弃的矿坑经修复,成了垂钓爱好者的“打卡地”;村口的臭水沟变得清澈见底,放养了观赏鱼,岸边还建起了健身休闲平台。
“银杏林里能歇脚,古槐树下可乘凉,现在的日子真是惬意。”张安顺坐在新建的鱼塘边,看着孙子追着蝴蝶跑,眼里满是笑意,“以前总听人说‘绿水青山’,现在才明白,这真是捧在手里的‘金饭碗’。”
如今,桐峪镇的“凉资源”正持续释放“热效应”。展望未来,桐峪镇党委书记吕玉芬信心满满。她告诉记者,镇上已提出“到桐峪,一夏凉”的旅游口号,串联古槐广场、银杏林、明代城楼等景点,计划打造一条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环线。未来,还将策划乡村音乐节、森林读书会等活动,让这片绿色沃土释放更持久的魅力。
“我们要让游客能来避暑,还能来体验农耕活动、感受文化魅力。”吕玉芬说。
从矿渣堆到好风景,桐峪镇的改变,是秦岭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
如今,沿着村道,有写生的学生支起画架,将“槐抱椿”的生机定格在画布上;有年轻人搭起帐篷,在银杏林里听风赏月;有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等待雨后秦岭云屏的绝美瞬间。
当资源转型的阵痛化作绿水青山的馈赠,当“靠山吃山”的老观念升级为“养山富山”的新智慧,这座秦岭脚下的小镇,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绘就一幅“乡村美、生态佳、百姓富”的动人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底色,正是那抹最动人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