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田野上的“最强大脑”——走进陕西省国家级科技小院

2025-07-15 11:09:06 来源:群众新闻

编者按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近年来,陕西省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小院功能提升计划,以创新实践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遍布全省的38家国家级科技小院聚焦当地粮食、果业、茶叶、中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将先进技术、专业人才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助力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平台,为农业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为全面展现陕西科技小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陕西日报今日推出整版报道“田野上的‘最强大脑’——走进我省国家级科技小院”,由通讯员挖掘各地科技小院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亮点和经验,反映陕西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小麦增产有高招

6月4日,永寿县马坊镇张家塬村群众收获小麦(资料照片)。 通讯员 李建龙摄

“今年入春、入夏后天气干旱,但我们的小麦亩产量依然超过了500公斤。这多亏了科技小院推广的小麦抗旱新品种。”7月7日,永寿县强农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锋说。

当天,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里,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指导群众施用有机肥。

2022年7月成立后,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朝辉的带领下,积极推广抗旱品种与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我们经常在科技小院举办培训活动,提升农户技能,并深入永寿县田间地头,开展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化学除草等技术培训。”王朝辉说。

对于新技术,群众一开始不太接受。永寿县监军街道城关村村民李宝林说:“科技小院的王朝辉老师刚开始推广小麦宽幅沟播技术时,我从思想上根本接受不了。我觉得,过去一直都是用普通条播机播种小麦,宽幅沟播播种小麦不是把地浪费了吗?小麦产量肯定低。经过王老师的耐心讲解,我认识到新技术既能改善小麦田间通风,还能蓄水保墒,有利于小麦生长。”

于是,李宝林大胆使用宽幅沟播技术种植小麦。果然,用这种技术种的小麦麦穗大、颗粒饱满,亩产量超500公斤,与普通小麦条播机播种技术相比,亩产量高出15%。

永寿村种粮大户贾永红告诉笔者,他从1998年开始种粮。近年来,在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老师的指导下,他试种了5亩黑小麦,市场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1.2元。目前,他已带动全县农户种植黑小麦3000亩、新品种小麦3万多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科技助力永寿县粮食丰产丰收。永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艳妮表示:“我们坚持良田良种良技良策,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绿色高效集成技术,推广科技小院的科技知识,全面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支持、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模式。今年,全县25.8万亩小麦总产9.12万吨。”(通讯员 李建龙)

“智慧棚”种出畅销菜

6月27日,在陕西延安蔬菜科技小院,牛璐琦在示范大棚里取研究样本。 通讯员 方大燕摄

夏日的延安市安塞区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里,一排排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棚内,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头,安塞区沿河湾镇李家湾村村民正忙着采摘。

“今年收成好,一个大棚的番茄能卖7万多元!”7月4日,村民郑全劳擦了把汗,脸上洋溢着笑容。老郑口中的“好收成”,离不开陕西延安蔬菜科技小院的“硬核”支撑。

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在田间地头搭建的科技服务平台,陕西延安蔬菜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了大棚里。

“传统土壤种植易受土传病害困扰。如今,我们采用基质栽培技术,就像给蔬菜换了‘健康床’。”在陕西延安蔬菜科技小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牛璐琦蹲在基质槽边,随手拨开叶片介绍,“特制基质通过物理隔离,能有效阻断根结线虫等病虫害传播链,还能精准输送养分,让蔬菜根系更茁壮。”

在新式温室,轻钢结构的大棚一改传统棚舍低矮的模样,配套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成为“智慧管家”。农户只需在手机端轻点,系统便能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生长阶段,将水肥按比例精准输送到每株作物根部。

“以前浇水全凭经验,现在‘喝’多少、‘吃’什么,都由数据说了算。”郑全劳感慨,在科技小院指导下,他去年试种的新品种番茄产量比老品种番茄产量高20%,农药用量少30%,并凭借“绿色”品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针对延安黄土高原山多地少、传统温室保温差、土地利用率低等难题,驻扎在科技小院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建明团队研发出12米跨山地日光温室和新型大跨度保温大棚,将土地利用率从不足60%提升至80%,室温提高4℃至5℃,蔬菜年产量增长超17%。

安塞区依托“专家+小院+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品种标准、规范生产流程,让昔日单一的蔬菜种植延伸出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新业态。

“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40%。”安塞区蔬菜技术推广与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郝海金介绍,科技小院播撒的“创新种子”,正催生出“卖菜”与“卖风景”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年,安塞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7.36万亩,蔬菜年产量36.1万吨,产值15.7亿元,成为陕北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优的蔬菜产区。(通讯员 刘彦 方大燕)

谷子喝上“营养水”

驻陕西米脂小米科技小院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在航天育种基地试验田播种(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7月4日,在米脂县印斗镇对岔村的高标准谷子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张怀卫查看谷子长势。他说:“今年大旱,原想着谷子没办法种了,没想到靠‘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系统、旱作集成技术,谷子长势还挺好。”

这份欣喜,源自村里那座看似普通的陕西米脂小米科技小院。这里常驻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

走进科技小院,一块LED大屏格外醒目。这是米脂数字农业综合管理系统界面,上面实时显示着示范基地的土壤墒情、气象变化、病虫害预警等多维数据,分别对应着谷子生长全过程的各项指标。

米脂县构建“试验站+工程中心+科技小院+服务团”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平台,于2023年5月挂牌成立陕西米脂小米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成立后,在谷种选育方面积极作为,通过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米脂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站站长任树岗说。

今年,米脂谷子播种期干旱少雨,谷子种植遭遇困境。在全生物降解地膜、“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系统滴水出苗技术的综合运用下,经过七代改良的航天育种“米谷一号”的出苗率显著提升。

在米脂县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航天育种试验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李瑞云正和团队成员记录“谷子EMS诱变突变体表型数据”。

他的导师冯佰利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一支驻扎在田间的医疗队,随时为作物把脉问诊。”

在科技小院工作日志上,从播种到成熟,谷子生长全周期各阶段的起始时间和特征表现,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目前,以冯佰利为首的10人专家团队长期驻守田间,科研内容涵盖栽培、育种、加工、植保等多个领域。他们搭建的科研平台已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项,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00余人次。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种植上,还体现在农户增收的红利方面。陕西银波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亚波介绍,他们种植的航天育种“米谷一号”食味值和蛋白值更高。“米谷一号”上市后,公司和农户的收益都大幅提升。

如今,米脂县已入选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2024年全县谷子种植面积15万亩,谷子总产值7.8亿元。(通讯员 刘虎林 朱婵)

全链条提升桑蚕产业效益

6月27日,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桥头村,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院长马文龙在做实验(资料照片)。通讯员 周亭松摄

“方书记,你看看我们设计开发的这个微信商城小程序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都很好,尤其是蚕丝被商品图标清晰、分类准确。我希望可以加入科技小院的标识,这样就能更吸引人购买。”

7月10日下午,在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桥头村的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院长马文龙与村党支部书记方益平讨论线上销售问题。

马文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也是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的院长。在桥头村,自从科技小院入驻以来,人们常常能看见科技小院的年轻人活跃在桑林、农户家中。他们在蚕桑生产一线参与培训服务、开展科研工作,助力提升桥头村桑蚕产业效益。

为了更好地帮助桥头村销售蚕桑产品,马文龙和团队成员研究开发了一款微信商城小程序。目前,这款小程序已经通过审核并上线运行。

2023年,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落户桥头村。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蚕桑丝绸研究所、地方农技单位,共同构建了“科技+服务+生产”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蚕农提供标准化桑园建设、智慧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蚕桑产业是桥头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和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持下,全村发展高标准桑园700多亩,形成了从种植基地到小蚕共育、蚕茧回收、蚕丝被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270多户村民受益,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今年春季,全村发展蚕种360张。目前,共收购蚕茧2万公斤。

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二磊介绍:“我们重点推动蚕桑资源高值化利用,比如研发桑枝叶提取物、桑黄菌茶等功能性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结合信息工程技术,开发了基于高光谱影像蚕茧质量无损检测模型,助力高品位生丝生产。”

目前,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团队开发了助农软件和小程序,定期开展蚕桑种养技术培训,累计让600多人次参训受益。(通讯员 周亭松 冯维杯)

茶园“长出”新质生产力

陕西商南茶叶科技小院专家查看茶叶长势(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轻基质穴盘育苗技术可使茶树成活率达100%。”近日,在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化育苗温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商南茶叶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余有本说。

陕西商南茶叶科技小院成立以来,余有本专家团队扎根基地,成功研发出轻基质穴盘育苗技术。这一技术,是茶树种植领域的重大突破。

如今,新建的智能化育苗温棚年可培育穴盘茶苗1500万株,用于发展4000余亩茶叶种植,彻底打破了商南50多年来良种茶苗需外购的困境。

不仅如此,余有本专家团队还广泛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茶树良种,让陕茶1号、龙井43、乌牛早、白叶1号、金牡丹等20多个品种在商南落地生根,为茶叶品质提升和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发的萎凋智能控制系统成为茶叶生产线上的“智慧大脑”。这一系统能够依据茶叶的实际需求,精准调节温度和湿度,确保茶叶在萎凋这一关键环节中,充分释放水分和香气,达到最佳的萎凋效果。

“过去制茶,全凭师傅的经验和手感,茶叶品质稳定性难以保障。如今,有了这套智能系统,‘经验制茶’变成了‘数据制茶’,制茶过程更加稳定、可控,效率也大幅提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主任、陕西省茶叶体系岗位专家、陕西商南茶叶科技小院专家周天山介绍。

科技小院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正不断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广大茶农。科技小院专家团主持的“商洛小拱棚茶苗无性高效繁殖和栽植技术”“商洛茶叶安全生产集成与转化技术”被广泛推广,直接和间接带动商南县茶产业年均增收1.2亿余元。

“我们公司通过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基地务工、扶持带动、技术培训、鲜叶回购等措施,带动周边1800余人就近就业,帮助260余户脱贫户实现了稳定增收。”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商南县现有茶园29万亩,规模位居陕西省第二。其中,丰产茶园18万亩、无性系茶园10万亩,年产茶叶8800吨,产值近20亿元,带动1.5万户农户依茶致富。

责任编辑:唐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