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7-10 14:26:16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李石 文/图)6月29日上午8时40分许,武功县长宁镇田南村,高翔背起30斤重的喷洒箱走向田间,身着商务装脚踩黑皮鞋蹲在田埂上,用手机扫描玉米叶上的露珠,系统提示,“当前湿度68%,建议9时后进行除草作业。”他看了看表,对照APP上的数据着手调配除草剂,着装讲究的他与传统庄稼汉的形象有些不同。
今年48岁的高翔,曾是陕西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名水电工,2013年开办陕西全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业务涵盖劳务和建筑检测。
“工程承接难,资金回流慢,种地则不一样,只要肯下功夫,土地不会晃荡人。”2021年他做了一个让全村人意外的决定——返乡种地。
“想一出是一出,隔行如隔山。”要从企业老板做回乡间农人,他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全家反对。
老父亲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眉头拧成了疙瘩。“锄头都基本没摸过,还种地呢!”妻子也随之泼了盆冷水,“在外干得好好的,回来弄啥?”
“土地也是我的根,不会咱能学么,种地早就不是单纯体力活,靠的是技术和机器,土地回报快,科技务农效益可观。”高翔软磨硬泡,家人勉强同意。
好不容易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土地流转又是一波三折。“碎娃连地都没种过,咋放心交给你?”“别糟蹋了好田!”面对村民质疑,高翔笑着回应,“只要肯学习,一定能把地种好。”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签协议付费用做工作,最终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高翔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8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
“咱不懂种植,只能见样学样向村里的‘土专家’请教,人家弄啥咱弄啥。”尽管如此,还是栽了一个跟头。
2022年因为经验不足,比例掌握不到位,除草剂打得重,别的农户小麦亩产都在1200斤,他地里的亩产只有900斤。
“那会急的睡不着,打着手电去看套种的玉米苗有无损伤。”高翔说,规模化种植是把双刃剑,效益和风险并存,那年亏了不少钱,都没敢给家人说。
这次的教训也加深了他对“一喷三防”标准化作业的认识。田间管理亲力亲为,不懂就请教,付出有了收获。小麦亩产从2022年的900斤增长到今年的1500斤,2024年他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1200斤。
现在,他不仅学会了用手机APP指导农业种植,还摸索出了一条麦茬地上种玉米的经验。
“今年采用免耕播种集成技术,省去翻耕整地工序,保留麦茬作天然覆盖层,可以保护土壤肥力,使用新型播种机种玉米像注射器般精准下种,有效促进玉米增产。”高翔说,夏播夏管随种随浇精准灌溉,玉米发芽时间缩短两到三天,发芽率提高了15%。
他介绍,此次播种的玉米“汉单777”高产抗旱时间短,110天后就能收割,可比以前的玉米品种缩短了10多天。
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今年高翔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和一台新型播种机,自用的同时还以低于市场20元的价格帮助别的农户收割小麦,播种玉米。
从“门外汉”到“老把式”再到“新农人”,田间管理技术日渐成熟,他还引领了田南村科学种地之风,村民们也投桃报李帮助高翔进行浇水、施肥等田间作业。
武功县长宁镇党委书记吴刚介绍,如今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家中老人侍弄土地已有些力不从心,许多像高翔一样的企业老板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
这些企业家们有资金懂技术,将企业管理经验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农业的代际传承创新,目前全镇的土地流转近万亩。
“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效收成良好,算上农机服务,今年收入在30万以上,我准备开办家庭农场延伸经营服务价值链,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他真正从土地上尝到了甜头。
高翔手持喷头行走在田埂之上,不远处几个老人扶着锄头驻足观望。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一场由“新农人”领衔的农业革命正悄然发生。
记者手记
站在高翔的田埂上,我意识到新时代的农耕图景已与记忆中大不相同,不是扛着锄头,而是拿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取代了老农们“看天吃饭”的经验判断。
当谈到2022年因技术失误导致减产时,他没有回避,而是拿出当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田间管理数据,错误的地方都用红笔醒目标注。“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经验。”他说。
在村里走访时,一位老人说:“以前觉得这娃是瞎折腾,去年看他种的玉米比我们这些“老把式”种的还壮实。”老人眼神中既有羡慕,也有欣慰。这种代际之间的理解与接纳,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像高翔这样的“新农人”正从老农户手中接过接力棒,用科技的力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泥土经济学”,传统农业有了新鲜血液,老辈之后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