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黄龙县召开“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再增新光、再添浓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5-07-02 16:27:05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郑玮)今年以来,黄龙县紧紧围绕省委“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工作部署和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争先进位,全力建设生态好、文旅强、乡村美、百姓富、发展优的生态经济强县。

全力以赴稳存量、扩增量,县域经济稳中有进

聚焦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制定“开门稳”“开门红”“全年胜”工作方案,高位推动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展,形成大抓发展、大抓服务、大抓效能合力,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整体活力。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实现了高点起步、高位推进、高效落实。

坚持不懈抓产能、育动能,项目建设全面发力

坚持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围绕谋划储备积蓄动能、延链补链扩大增量、壮大产业提升质量,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一是高起点谋划储备项目。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重大投资导向,开展重大项目谋划专题培训,为项目建设提供扎实的前期保障。截至目前,谋划市级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310.53亿元,谋划个数和总投资为新开工的6倍、46.49倍。围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工业等产业集群,按照“延链、补链、升链、建链”的思路,积极储备一批高“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的项目。储备市级项目28个,总投资58.77亿元,储备个数和总投资为新开工的3.5倍、8.8倍。

二是高质量加快项目推进。充分发挥市县领导干部包抓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持续做好“干部服务员”在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方面的积极作用。截至目前,57个县级重点项目,开复工46个,开复工率80.7%;12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100%;招商引资8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100%。同时,用活用好周“解扣”机制,努力破解推进高质量项目过程中需协调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不断巩固和提升周“解扣”工作成效。

三是高水平强化服务保障。严格落实“一项目一清单”要素保障机制,定期召开要素保障会商对接会,加强要素保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衔接。印发了《黄龙县争资引项工作奖补方案》,全面落实减税降费、“4+X”现代农业产业奖补、旅游产业发展奖补和贷款贴息、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上”企业培育奖励等各类政策,加快推进已签署协议转化落地为具体项目,积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黄投资。

凝心聚力促改革,激活力,营商环境深度优化

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严格落实助企惠企服务举措,市场主体活力有效释放。

一是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梳理减税降费、创业扶持、科技赋能等领域政策制度,形成《黄龙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域惠企惠民政策汇编》,靠前主动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新增市场主体165个,其中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139家,农村专业合作社4家。落实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政策,全面推行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不见面开标及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二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全面落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创新施工许可证分阶段发放和小微项目免于审批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行红色代办帮办,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帮办代办和数字化审批。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项目开工等1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落地,实现“智能导引、一表申报、证照免交、信息预填”等集成服务。

三是打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全面整合执法资源,实施“综合查一次”,做到“有事上门、无事不扰”。推广“龙城掌上通”应用小程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实现“受理、交办、专办、跟踪、督办和回访”全过程闭环管理。持续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强迫交易、欺行霸市、滋扰冲击正常生产经营等行为。

多措并举延链条、提质效,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以“依山、沿河、庭院”三个经济为抓手,持续推动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生态工业延链补链、生态旅游提质增效。

一是生态农业增产提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兜牢粮食安全底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6.28万亩,建成玉米百亩“吨粮田”示范点6个、千亩核心示范方4个,整建制推进万亩片8个。聚焦“4+X”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稳规模、强技术、增产量、优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增产提效。截至目前,新建苹果无支架密植高效“3332”模式示范园2238亩,苹果种植面积达11.8万亩。完成核桃低产低效园改造5000亩。全县养殖蜜蜂9.3万箱,中药材种植3.5万亩,蔬菜种植1.6万亩。

二是生态工业扩容延链。构建以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为主体、以生态产业园区为承载、以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聚焦电扩量、气扩井、煤扩产,强化工业运行监测调度,稳步增加新能源并网容量,加快推动长宁河隆飞绿电平价光伏等5个在建新能源项目竣工收尾,微风发电钢构厂等8个项目建设顺利。省级工业园区创建完成。

三是生态旅游多元发展。围绕旅游发展市场化,实施民宿倍增、美食改造、服务提升计划,统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匹配,常态化开展森林读书分享、农耕现场体验、非遗文化展演、科普研学等特色主题活动,不断丰富生态旅游内涵。累计兑付旅游产业发展奖补资金888.18万元,黄龙山4A级景区基础设施等文旅项目稳步推进,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93.08万元。

用情用力优服务、提品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社会保障、服务供给和群众“急难愁盼”,全力以赴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品质。深入城市更新行动,以“微改造”“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镇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2个,城西片区连片更新改造、砖瓦窑沟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成。6个老旧小区改造、政法路片区建筑安全隐患整治和能效提升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城区公共停车场全时段免费停车,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保障。始终将稳定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坚持高质量充分就业、绿色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5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人,实现农村转移就业6175人。开发城镇公益性、乡村公益性岗位275个,累计安置530名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等群体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三是解决急难愁盼,提升幸福指数。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名校名师”引领工程、“技术系统”提升工程、“动力系统”优化工程,完善教师队伍奖励激励、评优机制,激发教师“教好”动力。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对口支援帮扶、“行走的医院”远程诊疗服务技术为支撑,推动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实现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持续优化“融救助”工作机制,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716.94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慈善组织积极参与救助,全面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工作。

持之以恒转作风、护稳定,发展根基全面筑牢

坚持把作风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在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一线中检验作风转变成效,锤炼能力本领。

一是提升干部作风能力。纵深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化“亮学赛督治”行动,开设“为民解忧周周见”线上亮晒专栏39期,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4个。组织开展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等培训班,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持之以恒纠作风顽疾、补能力短板。

二是筑牢安全风险防线。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抓好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及其他重点领域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全面夯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特种设备、景区景点、建设施工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力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三是守牢社会稳定大局。纵深推进平安黄龙建设,深化“五级联动”机制应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十大行动,推广民生议事厅议事协商机制,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全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累计化解群众信访33件,12345平台共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39条,已全部办结,满意率97.6%,未发生负面网络舆情事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黄龙县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全力建设生态好、文旅强、乡村美、百姓富、发展优的生态经济强县,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姬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