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6-16 10:29:39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作者:李焕龙
在陕南安康的宁陕县,若要评选知名度最高的读书人,则非杨树林莫属。因为他在县城的兴宁农贸市场经营了20多年,几乎与城中的每户人家都打过交道,加之他在门店里摆放着图书,自己读、供人读,见的人多、传的人广,就把他传成了山城名人。
走进这个关乎全城居民生活的大市场,发现杨树林兄弟俩的经营面积不小,共有两个卖菜、两个卖鸡、一个卖鱼的门市部,占地80多平方米。人们熟悉的那个每天更换图书的竹篮,就放在宰鸡的案子下,旁边是他摆书的木板;西侧的墙上挂着一些轻型泡沫板,上面不定期地更新着他从书中摘抄的金句、哲言、名人语录。这个原本充溢着腥味的地方,因为有了书香,便成了人们争相光顾的场所。
每天早中晚的上下班高峰,是生意旺点,58岁的杨树林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杀鸡,一会儿宰鱼,一会儿又应声给人取菜、挑菜。上下班的顺路带采者、居家人群的专程购买者刚一消停,他便打扫卫生,清洗手脸,坐下看书。上午9至11点,下午3至5点,晚上8至11点,这三个时段的7个小时中,他至少可以挤出5个小时读书。这样,每天平均阅读70页,一月能读八九本,一年下来就会读完上百本。对于一个半体力劳动型的经商者来说,这样的阅读量着实不少。
杨树林说,他之所以能读这么多书,是因为不打牌,不贪酒,不善串门,不打闲广子,此生不变的最爱就是书。小时候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村生活,全家老少一有空闲就捧书而读。虽然因为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为养家糊口而回乡务农,但他种菜、卖菜间隙就以书为伴。1988年上宁陕县城卖菜为生,初在河堤摆摊时,他就每天提着一篮子书,既供自己阅读,也供顾客翻阅、借阅。2003年一入驻农贸市场,他就在门店里开辟了一个开放式的阅览室,把自己变成了“经商者+阅读者”。
有人问他:如此痴迷读书,吃过亏吗?
他哈哈大笑:“吃了好多的亏呀!”
他一口气说出了十几桩“丑事”:少时到石泉县城卖菜,路过新华书店时情不自禁地钻进去看书,把坐火车的时间都搞忘了;到汉中市去卖菜,见了好书就买,连车费都花光了;1988年迁居宁陕卖菜,租的房子被洪水冲毁,第二天他一回来,啥都没管却奋不顾身去抢那一百多本图书,但被泥浆浸泡的书却没有一点用了,心疼得他仰天长叹……摇了下头,抹了把脸,他越过往事,讲了件新事:上个月,店里来了个买鸡肉的小伙子,他看人家腋下夹了本《帝国的崛起与没落》,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因为他以前在手机上看过书评,认为这书不错,就央求借他看两天,保证人家第三天买菜时拿走,若丢失则赔三倍!小伙子是熟人,二话没说就把书递给他了。谁知,人家第三天早上买完菜来取书时,他却咋也找不到了。为不食言,他坚决赔了150元钱。这可是兄弟二人忙活一天的利润呀,老婆和弟弟很心疼,他却掷地有声地说出两个理由:“其一是读书人讲究文明和诚信,不能失信于人;其二是知识无价,我学了知识付点学费理所应当!”
有人追问:你如此热爱读书,有何益处?
他呵呵一笑:“益可多了!”接着,他举起左手,竖起了三根指头。
他先伸过右手,按下头一根指头说:“首先,是家风好,用书香为子女们熏陶出了美好前程。”他说他们兄弟三个,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日子也都一般,但因秉承“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人人热爱读书,从而影响得子女们个个好学上进。三兄弟家的儿女和儿媳、女婿,都考上了大学,还有一半是研究生。如今,凡已毕业的孩子都有理想的职业,多数从事学术工作,每个人都表现优秀。孩子们常说:是父辈勤奋读书的背影,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励志榜样!
他按下第二根手指头,自豪地说:“其次呢,是生意好,书香助我生意兴隆。”他说了一些数字,发了一通感慨,然后讲了一个故事:西安游客林先生来买宁陕土鸡,跟了四个同伴,在他杀鸡时聊天,说宁陕山好水好鸡鸭鱼好,说着说着对起诗来,于是他也加入其中,一会儿你李白他杜莆,一会儿你辛弃疾他泰戈尓,当那五人与他一人相对,争先恐后地热闹了半个小时,大家不亦乐乎,引来数十人围观,似乎开了个诗词大会。对方趁兴而归时个个买了他的鸡鱼和土菜,一场对诗的收入就抵他全家两三天的营业额。因了林先生一行的口传,由那一车人到以后的若干批次,凡到宁陕就来见他,就买山货,还夸他“人有趣,货有味”呢!
他把第三根手指按下又竖起,微笑着说:“第三个好处,就是人缘好,因为知书达理而信誉良好。”他这里除了顾客,还有书友,比其他商户多了一个销售渠道。有的人是为交换图书而来的,有的人是为交流阅读心得而来的,有的人是为借还图书而来的……中午那一对母子,是为请教作文而来的。他指着竹篮子里的书说:“可以借,也可以送。遇到爱书之人,送他一本书,是成人之美的好事!篮里少了一本图书,世上多了一个读者,这也算是我对社会文明做出的一点贡献呀!同时,店里多个读者,胜过多个顾客!”筒车湾镇农商银行的负责人郑婷婷那么远地赶来借书、买菜,就因为听人说他是“灵魂有光的人”;市场监管局的小朱借书时说,他们之所以敢与他正常交往,就因为他是“可靠之人”;卖大肉的郑贵艳常来看书,说他是“无是非之人”……正因为这样,他才朋友多,人缘广,在异地他乡照样过得自在幸福。
杨树林正说着,宁陕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了,邀请他上《悦读汇》节目。他正犹豫着,左右商户劝开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好事,应该去!他就愉快地点头说:“是好事,我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