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5-13 23:45:43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记者 梁永飞 通讯员 董彦军) 2025年5月12日上午,西安市灞桥区东李小学举行了第十四期国旗下思政微课堂,本期主题是:为防灾减灾增添“三气”。宣讲人是六中队辅导员柳丹老师和李瑶佳老师。
队员们,回望那些用生命镌刻的历史瞬间,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深刻的命题:当自然的伟力与人类的脆弱相遇,我们该如何捍卫生命的安全?如何将那些灾难中迸发的勇气、智慧与团结,化作抵御风险的永恒力量?
铭记历史,为防灾减灾增“勇气”
队员们,你们知道吗?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的地震遗址公园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栋倾斜的教学楼。断壁残垣间,时间仿佛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你们更要铭记,在那场浩劫中,无数像林浩哥哥这样的小英雄挺身而出——当时年仅9岁的他用稚嫩的肩膀,从废墟中背出了两名同学。这就是勇气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顽强地战胜过无数灾难:1998年抗洪抢险的人墙,2003年抗击非典的白衣长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背影……这些都让我们见证了人间大爱,见证了平凡中的伟大,见证了希望的曙光,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克时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科技赋能,为防灾减灾增“底气”
队员们,你们知道地震发生前20秒能做什么吗?在2021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地震中,“张衡一号”卫星提前20秒发出预警,为10万群众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这20秒,就是科技赋予我们的“生命黄金期”。据统计,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神器”被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的各个领域。
如今,我们不断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网络。“千里眼”看得更远:风云系列气象遥感卫星24小时精准监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顺风耳”听得更清:全国上千个地震站组成“顺风耳”,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电视、专用终端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让预警信息比地震波“跑”得更快。“智慧脑”算得更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应急决策,“预警中国”APP接收实时灾害信息……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中国底气!
责任担当,为防灾减灾增“锐气”
瞧,在防灾减灾的战场上,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突破,牢牢筑起国人的生命防线:范宣梅团队扎根地震灾区17载,建立了全球最大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并研发了AI预测模型,将泸定地震预测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追风小组逆台风而行20年,用血肉之躯采集极端天气数据,使我国台风致死率大幅下降……这些科研突破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技支撑,而全民参与则让防灾体系更具韧性。从泸定地震时大学生用无人机绘制灾区地图,再到校园里红领巾志愿者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防灾减灾防线上的关键砖石。正是科技力量与全民行动的完美结合,让防灾减灾从专业领域延伸至社会方方面面,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争做防灾小能手,熟记“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地震自救口诀,掌握一项应急技能(如心肺复苏),准备一个应急包(含手电筒、口哨、饮用水等);我们要做“家庭安全员”,绘制一张“安全逃生路线图”,每月开展一次隐患排查(如检查燃气管道、老旧电器);我们还要争当“社区志愿者”,设计防灾海报,在社区开展“阳台安全清障”行动,让防灾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