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温暖的回响 |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守护一城碧水 促进生态和谐

2025-05-12 07:58:27 来源:陕西日报

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

宝鸡渭河生态公园:守护一城碧水 促进生态和谐

群众新闻记者 刘坤 李静茹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小祥 罗君 金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萌 张欣


4月21日,在宝鸡渭河生态公园,蓝天碧水交相辉映,河水宽阔安澜,白鹭掠水而过,一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从甘肃起源,自宝鸡境内流入八百里秦川,约25%的在陕干流在宝鸡,并穿主城区而过。与渭河紧密关联的宝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书写了人水和谐的动人篇章。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市考察时,察看了渭河生态公园。

宝鸡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昔日的荒滩地变成绿色长廊,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渭河生态公园(资料照片)。宝鸡市金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欣摄

生态修复:从防洪固堤到综合治理

入春以来的渭河生态公园,百花竞开,游人如织。看着眼前的景象,宝鸡市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规划科科长吕跃感慨万千。

“渭河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之前,渭河尚未全面整治,枯水期大面积滩地裸露,雨季河水暴涨威胁居民安全。”吕跃说。

生态美、河安澜的背后,是宝鸡市对渭河的综合治理。宝鸡开工建设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渭河宝鸡段两岸裸露、杂乱的滩地逐渐变成了生态绿地,成了宝鸡治水兴水的亮丽名片。

如今的渭河早已从“洪水之患”化身为“生态之源”。

“近年来,经过渭河全线综合整治,渭河宝鸡城防段堤防工程防洪体系基本完善。”吕跃说。

水网联合调度,犹如排兵布阵,牵一发而动全身。

发源于陇县的金陵河,是渭河一级支流,全长55公里,在宝鸡市中心城区汇入渭河,沿岸居住着13万余人。以往汛期时,金陵河上游山洪来势凶猛,对渭河主干造成不小压力。

“我们对金陵河实施河流系统整治,通过岸坡新建、堤顶防汛道路贯通及路面提升改造、生态岸坡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滩区整治等,不仅有效缓解了渭河干流防洪压力,也提升了渭河生态公园的整体功能。”宝鸡市金台区林业(水利)局副局长万少堂说。

为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宝鸡市还建设监测管理中心、金陵河智慧河湖管护平台和视频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河湖。

如今的金陵河已经旧貌换新颜,还入选水利部开展的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这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河清了、绿了、美了,沿岸居民通行更方便了,在这里休闲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宝鸡市民崔丽琴说。

如何让渭河河流更清、河道更美、生态更优?

“我们严格执行《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实行渭河生态区产业准入制度,对渭河生态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行科学引导,建立渭河生态区补偿等机制,逐步实现‘以水润城、以水活城、以水兴城’的治理目标,将渭河打造成‘安澜河、生态河、美丽河、人文河、幸福河’。”吕跃说。

近年来,宝鸡市相继建成了“团结运动公园”“千渭之会”“在水一方”“陈仓印象”“霸渭文化生态园”等一批生态景观工程,以堤防和滩区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渭河百里画廊随之呈现,渭河两岸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随着渭河生态公园三期工程正式启动,我们将碍洪林清理作为首要任务,种植了狼尾草、画眉草、木春菊等低矮植被,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为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奠定了基础。我们还打造了疏林草地景观,增设绿地节水池,提升了海绵城市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渭河生态公园副主任贾昭说。

渭河从防洪固堤到综合治理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变化。如今的渭河,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各种珍稀鸟类在河道内栖息繁衍。

功能升级:从单一绿地到多元空间

4月21日清晨,心连心艺术团团长赵玉梅带着20多名团队成员在渭河生态公园排练舞蹈。这群平均年龄60岁的“姐妹”身着鲜艳的舞蹈裙,排练着最新编创的新疆舞,吸引了许多晨练的市民。

“过去这里杂草丛生,很少有人在这儿散步或游玩,想找个跳舞的好地方可不容易。现在环境变得越来越美,我们几乎天天来这里排练。绿道沿着河边一直延伸,走起来心情格外舒畅。”赵玉梅说。

渭河生态公园品质的提升,得益于改造工程的实施。渭河生态公园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认真谋划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公园通过移植碍洪密林灌木、顺应地势形成天然绿地节水池、种植粉黛乱子草等,打造出现代时尚、简约通透的疏林草地和曲径通幽的观光花海景观。如今,渭河生态公园已成为市民休憩、游乐的“网红”打卡地。

4月25日,在河堤的绿道上,不时能看到晨跑的年轻人、打太极拳的老年人,还有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父母。“以前河道两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现在水清了、岸绿了、环境美了,大家自然愿意来。”宝鸡市民张恩科说。

体育运动场地的建设,为渭河生态公园增添了更多人气。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空间,人们在这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健身房。这样开放式的公共运动场地十分方便。无论是跑步、打羽毛球还是其他运动,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公园优美的环境也让我们更容易坚持运动。”来此运动的宝鸡市民张帆说。

贾昭介绍,渭河生态公园设置各类运动场地23处、健身器材300余套,是市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重要场所,满足全龄化锻炼活动需求,增强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露营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近年来广受欢迎。渭河生态公园是市民心中理想的露营地,大家不必远行,便能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周末想带孩子接近大自然,但又不想跑太远。公园的绿色空间和广阔的草地,为孩子玩耍提供了充足空间,也可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周末我们会经常来这里。”宝鸡市民徐凯轩说。

“在碍洪林清理暨生态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保证场地通透、行洪安全前提下,更重视场地开放共享以及通达性、便利性,整体以开阔草坪为主,方便群众进入草地休闲娱乐,共享绿色活动空间。”贾昭说。

当前,宝鸡市渭河两岸的生态绿地,已经深深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渭滨区石鼓镇,废弃的河滩地被改造成运动主题公园,智能步道系统实时显示运动数据,每年举办的马拉松吸引全国跑者;在渭河与清姜河交汇处,垂钓爱好者在指定区域享受野趣,渔获可就地加工,带动特色餐饮年增收超千万元。

宝鸡这座老工业城市,依托河滩治理建起汽车文化公园。废旧厂房改造的工业博物馆与卡丁车赛道相映成趣;河景咖啡厅的落地窗里,机床与潺潺流水构成的画面别有一番趣味……

4月29日,暮色四合时,渭河两岸渐次亮起灯火。金陵古渡遗址旁,退休教师王建民支起三脚架,镜头里既有“扛着云彩跑”的晚风,也有牵手散步的情侣。“以前拍渭河大多是对准对岸工厂的烟囱,现在取景框里的故事有很多。”王建民说。

民生答卷:从生态治理到幸福共享

4月10日傍晚,金台区工农社区居民张文辉带着孩子在渭河生态公园散步。谈及这里的变化,他感慨地说:“以前出了家门,走到公园步道要绕路,现在有了便民桥快多了,晚上出来遛娃很方便。”

“在公园建设中,我们从市民群众角度出发,让在河边居住的市民5分钟就能‘出门进园’,并开设共享绿地10余处。公园自建成开放以来,为全市人均提供公共绿地近两平方米。”贾昭说。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渭河生态公园也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场所。公园内设有健身器材、休息长椅等,老年人可以在这里锻炼和交流。

“这里的环境好、空气新鲜。很多老朋友每天在这里碰面,聊聊天、散散步、做做操,感觉特别幸福。”家住公园附近的宝鸡市民张秀梅说。

河湖是大地之脉,不仅满足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金陵河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宝鸡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建成仰韶文化、周礼文化展示区,传承宣传流域文化;建成幸福河湖展览室和河长制主题公园。

“我们对金陵四桥上下游亲水平台进行绿化提升,建设绿地和游步道2万平方米,拓展了群众体验空间;修复橡胶坝和液压坝,水生态水环境有效改善提升。”万少堂说。

从生态河到文化河,从滨河绿地到生态空间,渭河生态公园成为滋养周边群众幸福生活的生态文化“活水”。

目前,宝鸡市建成7片人工水面、8座人行景观桥梁,栽植一河两岸景观林带60公里,建设两岸无障碍休闲步道30余公里。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市区段渭河滩区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象。

渭河生态公园以水为轴,串联了湖滨风光、古渡春晓等7个景点。湖滨风光区的休憩廊亭内,市民三五成群,或开心聊天,或吹拉弹唱,乐享休闲时光。

如今的渭河生态公园已成为宝鸡市民追捧的“网红”地。夕阳西下,人们漫步在蜿蜒的渭水绿色长廊中,温馨而美好。

我的心里话

渭河生态公园主任 仵尧如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和关中地区的“母亲河”。建设好渭河生态公园是做好渭河生态保护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打造了“四时荣枯、自然野趣”的滨河生态景观,既满足了安全行洪需求,又为市民提供了一处生态康养、休闲游憩、健身运动的绿色活动空间。

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河生态。我们将全力做好渭河生态保护工作,当好渭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排头兵。(群众新闻记者 李静茹整理)

记者手记丨厚植绿色本底 增进民生福祉

站在渭河生态公园观景台上远眺,芦苇轻摇,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晨练的老年人沿着步道慢跑。若不是看到老照片里裸露的河床、高耸的烟囱,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洲”,曾是市民避之不及的荒芜滩地。作为渭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缩影,渭河生态公园的蝶变,是一座城市以绿色本底托起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生态改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工作人员介绍,公园内鸟类如今有数十种,朱鹮、黑鹳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时常现身。水中种植的芦苇等植物不仅净化了水质,还构建了完整的食物链,吸引鱼类、两栖动物栖息。渭河滩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动植物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环境。

如今的渭河生态公园已成为群众生活离不开的复合空间。公园采用带状绿化,构建出覆盖半径较广的绿色开放空间,让沿河两岸的市民5分钟即能“出门进园”,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宝鸡市的绿色长廊。

渭河生态公园的变化,体现了对群众需求的回应。公园在三期建设时,积极走访周边社区,采纳群众意见,并将群众诉求付诸实践——搭建便民桥,方便市民进入园区;在城市快速干道桥下,建设儿童游憩设施等。

采访中,一位居民感慨:“以前怕水,现在亲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最美的底色。(刘坤)

责任编辑:任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