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学界业界共谋非遗文旅新篇章 “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学院成功举办

2025-05-11 20:49:1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阳光讯(张妮娜 记者 李源 实习记者 奚宇卓 刘原菩)5月10日,“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南京、山西等地高校和榆林学院数十名专家教授以及文旅行业大咖参加研讨会,就非遗、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此次研讨会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学院联合主办,榆林学院文学院承办,榆林学院文化旅游产业学院、陕北文化旅游研究院、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协办。

当日上午,在榆林学院逸夫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研讨会开幕式。榆林学院校长康伟、榆林市文旅局副局长刘丽出席活动并讲话,榆林学院文学院院长樊文军主持开幕式。陕西省档案局原局长、陕北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榆林市文旅局党组成员、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林茂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林继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君轶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近40位专家学者、非遗项目传承人、榆林学院部分师生出席。

康伟表示,榆林学院传承自绥德师范,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办学历史悠久,被誉为“革命英才的摇篮”。学校立足陕北丰富的资源,聚焦“三文”(学校的红色文化、陕西的历史文化、陕西的革命文化)“三黄”、“三化”,融合特色非遗研究基地平台,形成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非遗保护矩阵。此次研讨会作为深化校地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将在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联合政产学研力量,聚焦数智赋能非遗活化、产业融合发展、国际传播等议题,为榆林打造国家级非遗典范城市,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文旅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可推广的“榆林方案”。

刘丽在讲话中指出,榆林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黄河长城交汇的古城,拥有非遗全门类资源。2012年,获批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2023年晋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锚定文化强市目标,榆林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打造“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两大文旅品牌,培育全国秧歌展演超级文化IP,构建起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形成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期待专家学者聚焦数智赋能、产业融合、国际传播等维度,为榆林打造国家级非遗之城标杆提供智力支持。

进入主旨报告环节后,林茂绿主任从非遗与旅游融合维度,剖析了主题选择、空间赋能、文创开发等实践路径;林继富教授以榆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样本,系统阐释了保护修复、品牌打造、交流合作、创新转化等系统性保护成果;王建领传承人立足文明演进视角,提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及传承管理路径;李君轶教授聚焦数智化赋能,针对数据壁垒、场景营造、沉浸体验等痛点,提出政府-企业-用户协同共创的解决路径。四位学者分别从生态保护、产业融合、文明解码、数字转型四个维度,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立体化理论框架,为榆林打造国家级非遗之城提供多元学术支撑。

下午,学术交流与研讨继续围绕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多维路径、文化记忆传承、空间感知构建、数字化创新应用、地方实践探索、旅游开发策略、文旅战略赋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及旅游伦理风险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南京大学高小康教授、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青海民族大学高莉教授等专家学者及榆林学院教师代表参与了主题发言。

研讨会闭幕式上,南京大学博导高小康教授作学术总结时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为非遗文化旅游融合创新路径的深入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他指出,非遗保护正经历从"遇冷"到"热化"的范式跃迁,其核心在于激活文化基因的内在动力,推动非遗从“活态存续”走向“破圈赋能”的跨越式发展。他希望学界研讨持续升温发力,对“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框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面向未来,有更多专家学者投身非遗保护实践,以跨学科视野凝聚学术研讨、产业实践、数字赋能的多元力量,形成协同创新格局,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还将赴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等地进行学术调研。

责任编辑:姬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