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立夏丨石榴花红映长安

2025-05-05 12:12:05 来源:群众新闻

石鲁画作《石榴五月红如火》。受访者供图

5月5日,立夏,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山野里的草木大部分都发芽出叶,连绵的山峦染上了一片片鲜绿嫩青。太阳开始有了热力,暖洋洋地照耀着广袤的大地。河流水泊清澈碧澄,映照出初夏的蓝天和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彩……”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描写立夏前后的景象。此时的黄土高原渐渐进入一年中最为美好的季节,石榴树孕育了一个春天的热情开始迸发,石榴花密密匝匝地绽开。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自张骞出使西域,将石榴这一物种带回中原后,火红的石榴花点缀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生活,石榴果实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浓绿万枝红一点

立夏前后,石榴花初绽。鲜艳明丽、喇叭样的花形,如同燃烧的火焰,在一片浓绿的枝叶间灼灼绽放。王安石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赞其明艳。

绽放的石榴花与大雁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4月29日摄)。 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摄

“石榴花红映长安,当是立夏又一候。”民俗专家王智告诉记者,石榴的花期与立夏的气候条件有适应性关联。

石榴耐旱喜暖。立夏前后,阳光充足,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左右,满足石榴花芽发育的热量需求。当春花渐寂,石榴花便应时而开。作为立夏节气的代表性花卉,石榴花的绽放体现了这一时节后气温升高、日照增强的气候趋势,也被认为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等立夏三候之外的独特视觉符号。

西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丁芳兵介绍,石榴的适应性、观赏性及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多场景应用的理想植物。在西安,石榴树十分常见,或栽于公园一角、绿化带一隅,或盆栽作为居室摆设、会场布置等。

石榴根系发达,耐贫瘠且抗逆性强,适合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种植。在山坡地种植,可以提升土壤稳定性。石榴耐旱性强,适合修复干旱地区生态,对空气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石榴花期长达两个月,花色鲜艳,是重要的蜜源植物,能够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古人用石榴花纹装饰服饰、器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鎏金石榴花纹银盒,就是以石榴花为主题的一件精美文物,出土于西安的何家村窖藏。

这件银盒造型为平面圆形,顶和底均微隆起,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盒盖和底的主纹相同,均为三重,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枚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的中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盖沿与盖侧以四枚石榴花结组成菱形四出团花八朵,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结组成团花八朵。盖内的墨书“溪州井砂卅七两,十两兼盛黄粉”说明这件银盒用来盛放药材。

在长安画派画家笔下,石榴的灼灼芳华、果满枝头等自然物象,充满了吸引力。

石鲁创作过多幅以石榴为主题的画作,从中可以看出其大写意画风的变化。他在1972年创作的《石榴五月红如火》是一幅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精品,题诗为“石榴五月红如火,清秋佳节倍思亲。无槎有叶空余酒,三盏无非敬故人”。目前收藏在中国美术馆。作品以书入画,书法朴厚灵动、简洁磊落,具有强烈的金石感。画面疏密得当,黑红、枯湿对比强烈。

“此画虽传承吴昌硕写意花卉之构图组合,但在造型、笔墨上皆是自家面貌。”石鲁之孙、画家石迦说,祖父的中国画创作始终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从彩墨写生写实到写意抒情,再到以神写形、以意生法,真正做到了“一个万样、万个一样”。

石鲁注重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笔下的花鸟、山水、人物等都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艺术思考。这些都对石迦画风的塑造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丝路御果传千年

石榴的原产地并非中国。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境内乌尔王朝废墟发现的4000多年前的皇冠上,已有精美的石榴图案。

2000多年前,张骞顶着大漠风烟,持汉节出使,“凿空”西域,伴随着阵阵驼铃,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汉武帝对这一奇树及其珍果十分喜爱,下令栽植在上林苑和骊山离宫一带以作观赏,使得“榴花遍近郊”。当时的栽植区域大致位于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和临潼区。

“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榴已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园篱中的佳果,并逐步由长安推广到各地。”临潼区园艺工作站站长张迎军介绍。

到了唐代,长安周围石榴栽种已有相当规模。作为过去的核心种植区,临潼的石榴栽培历史十分悠久。目前,记录在册的百年以上石榴古树群有23个,百年石榴古树有1000余棵。

张迎军说:“为了防止古树资源流失,我们在原地保护的基础上,尝试将一些生长零散的、原地管护难度较大的古树,集中移栽至保护园区。”

2020年,“陕西临潼石榴种植系统”被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丝路御果,香飘千年。在长达2000多年的栽植历史中,临潼石榴经天然杂交、芽变,种质资源已达100余种,形成了以“净皮甜”为代表的石榴品种集群。全区石榴种植面积8万余亩,产量8万余吨,已成为西安市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4月26日,华清宫景区人流如织。从华清门进入,穿过望湖楼,便可到达环园的荷花池。缘水生长的10棵石榴树上石榴花竞相开放,火红的花朵及翠绿的枝叶,与周围的亭台阁榭相映成趣,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赏。

“在华清宫景区生长的近百棵石榴树中,这棵石榴树的树龄最长,超过了1200年,相传是杨玉环亲手所种,被称为‘贵妃手植榴’,至今依然在开花结果。”华清宫游客服务中心宣教部工作人员张竣益指着荷花池南岩石缝里一棵“老态龙钟”的石榴树说。

“贵妃手植榴”青翠茂密,高4米,树冠覆盖面积达到57平方米,主体部分已经“挣脱”了池塘围栏的束缚,向湖面伸去。

文化符号映古今

石榴鲜艳的花朵、可口的果实,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石榴所代表的美好寓意,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张迎军表示:“石榴已成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红色的石榴花,寓意驱邪避毒、吉祥喜庆;石榴果籽粒丰硕,寓意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在文学创作中,石榴的文化意蕴常常出现在作品中。

立夏。 贾博豪刻

陈忠实在《白鹿原》里多次提到石榴造型的花馍。在亲朋来往、人生礼仪、祭奠祖先等过程中,石榴花馍承载着人们多子多福、团圆美满的祈愿。陈忠实祖居的院子里有石榴树,想必欲燃的石榴花也是他儿时的重要回忆之一。

穆涛在历史散文集《中国人的大局观》里阐述:“丝绸之路得以宽广和壮大,是接着地气的,和民生息息相关。”众多物产经由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石榴从这条路而来,再落地生根,是中西贸易交流的重要物证之一。

似火如霞的石榴花,自1986年被市民票选为西安市花以来,一直以开放包容、热烈团结的意蕴映衬古都西安的独特气质,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对外交流的名片。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召开,吉祥物名叫“长安花”,形象是一个红色石榴娃。

2020年,灞河之滨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朵由28片花瓣组成的“钢铁石榴花”。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峰会会标外圈为螺旋上升式排列的六色石榴花,引人注目。在中国—中亚友谊林,六国元首携手种下了6棵石榴树。

“今年金秋十月石榴果实成熟的时候,我们组织编撰的《临潼石榴文化》一书将正式出版。该书深入挖掘石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系统梳理石榴的文学、绘画、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及民俗、农耕、医药饮食等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石榴文化,传承石榴文化,让石榴文化助推石榴产业发展。”张迎军说。(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

与立夏节气有关的陕西文物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那么这里说的“蝼蝈”是什么呢?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曾为此注解:“蝼蝈,蛙也。”蝼蝈是一种褐黑色的蛙。

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

人们对蛙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无论是在彩陶、岩画、青铜器、画像石上,还是在剪纸、刺绣中,都能够看到蛙的形象。

因“娲”和“蛙”同音,专家推测女娲应是蛙图腾氏族的女氏族长。蛙的大腹形象与孕妇相近,古代蛙纹具有生殖崇拜意象。

浮雕蛙纹陶釜。 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摄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浮雕蛙纹陶釜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是仰韶中期的炊具。

在文物肩部和顶部之间,是鼓圆凸起的蛙眼、隆起的蛙鼻,蛙鼻上还有一对出气小孔,蛙嘴隆起向上弯曲内凹,双肢两侧对称,像是在奋力地划动。

立夏节气的民间习俗

1.迎夏仪式:古人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立夏日,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一到立夏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由皇帝赏赐给官员。

2.斗蛋游戏:立夏日,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脖子上,供他们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鸡蛋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游戏时,鸡蛋、鸭蛋头尾相对,相互碰撞,破碎者认输,最后胜出的是“蛋王”。

3.立夏称人:吃过立夏饭,人们会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凳子或竹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体重,主要称老人和小孩。

此举意在避免疰夏,反映了人们祈求夏日清静安乐的美好愿望。

(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整理)

责任编辑:唐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