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王宜振教童诗】第八十七期

2025-05-03 10:10:45 来源:王宜振教童诗

学语文,从读童诗开始


“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好  书  推  荐

图片

孩  子  的  诗


01

小菜一碟

李一诺(10岁)

语文老师说

这些词语对你们来说

小菜一碟

数学老师说

这些数字对你们来说

小菜一碟

英语老师说

这些单词对你们来说

小菜一碟

你一碟

他一碟

结果我们就吃撑了  

(辅导老师:廖宇娥)

点评:学生作业太多,负担太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怎样把这一教育现状,通过一首诗反映出来?小诗人没有从大的方面去写,而是选择了一个小的角度,把视角集中在“小菜一碟”上。小诗人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老师布置作业,每个老师都说:这对你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正是这你一碟,他一碟,孩们就吃撑了!小诗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批判了教育现状,带给我们的是对教育改革的深度思考。愿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双减”政策,给孩子们更多的轻松和快乐。


02

我画的树太漂亮了

茗芝(8岁)


我画的树

太漂亮了

接下来画的鸟

画的云

画的池塘和花朵

都配不上它

点评:小诗人画树,只点出了树画得漂亮。怎样漂亮?小诗人并没有直接描述,只说接下来画的鸟、云、池塘和花朵,都无法配上它。不用再多说,树的美不言而喻。用鸟、云、池塘、花朵来衬托树的美,这种修辞形式,我们也常常用。小诗人运用此种修辞形式,使整首诗诗意尽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3

城市胖了

杨浩坤(9岁)

以前的城市

住着城里人农民住在农村

现在的城市住着城里人也住着农民

城市有点胖农村有点瘦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了。小诗人是个有心人,他看到了这一变化,信手用一首小诗记录下来。过去,城市和乡村界限分明。城市住城里人,乡村住农民。现在呢?农民也进了城,住进了城里。这就使城市变得更拥挤。城市不得不向外扩张,而农村呢?居住的人却越来越少。小诗人用了“胖”和“瘦”两个词,把这一现象写得栩栩如生,不仅写出了城乡的现实变化,也提出了耐人思索的一些问题。


04

星  星

马雨轩(9岁)


一个个小星星掉了下来

落在了草丛中

让小草的梦里

多了一个星空

点评:夜晚,小星星掉下来,掉到哪儿去了呢?掉到草丛中,草丛中有了那么多小星星,小草就开始做梦了,它的梦里有了一个星空。小诗人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前一个星星,是天空中的星星,为实象;后一个星星,是梦中的星星,为虚象。一实一虚,诗就出来了,像春天的竹笋,拱破了地皮。



05

姚佳琪(8岁)

树是泥土的信

一个个果子

是一个个文字

风读了又读

把每一个字

都读熟了

才读懂了

泥巴的甜言蜜语

点评:小诗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变形想象:树是泥土的信。树和信没有任何相近、相似之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形象。那么,两者还有没有联系呢?有。它们在神韵上相通。在用了一个变形想象以后,小诗人又用了一个变形想象:果子是文字。两个变形想象的叠加,给小读者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小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去完善去丰富。接着,小诗人用风作例,写风读了又读,才读懂了泥巴的甜言蜜语。在这里,小诗人写出了诗的意境。一首诗成功与否,全在于它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说的境界,实质就是意境。诗歌形象总是隐多于显,藏多于露。化诗歌形象之“实”为诗歌意象之“虚”,这其中凝聚着小诗人不凡的艺术创造力。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写出如此具有想象力的好诗,足见其出色的才华和令人称道的艺术功力。


06

快乐是什么颜色

刘品恋(9岁)


快乐是红色的

像火红的太阳

照一下

心就暖了

快乐是黄色的

像金色的麦芽糖

舔一下 

心就甜了

快乐是紫色的

像晶莹的葡萄

闻一下

就舒服了

快乐是什么颜色

我不知道

但它一定是彩色的

点评:快乐有颜色吗?谁又见过快乐的颜色呢?小诗人见过,其笔下的快乐是红色、黄色和彩色的。多彩的快乐,带给人们的感觉是暖的、甜的和舒服的。小诗人在诗中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无色无味的快乐,写出了色,写出了味,使诗突破常规的语言局限,充满了意趣。



07

力 量

汪阳文焮(10岁)

一声公鸡的啼叫

唤醒了一群公鸡的啼叫

一群公鸡的啼叫

撕破了黑夜的脸

(辅导老师:汪 醒 )

点评:一只公鸡的叫声,唤来了一群公鸡的叫声。一群公鸡的叫声,撕破了黑夜那张脸。黑夜的脸撕破了,黎明就来了!一首好的小诗,往往有妙句,这妙句往往在诗的尾句。“撕破了黑夜的脸”正是这首诗的妙句,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08

偶  像

顾一依(9岁)


月亮是香蕉的偶像

为了像月亮一样

香蕉把自己的

果子长得弯弯

把颜色涂得金黄

想慢慢地

发出金色的光芒

(辅导老师:张华)

点评:香蕉的偶像是月亮。香蕉想长成什么样儿?它要长成自己偶像的模样儿!外形上,它长得弯弯的,很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颜色上,它把自己涂成月亮那般金黄的颜色,还想像月亮那样发出金色的光芒。小诗人对月亮和香蕉的观察细致入微,并从观察中发现了诗意,发现了童诗的意趣,进而写成了一首新颖别致的小诗。



09

柳芽的心跳声

余超(11岁)

温暖的午后

我和春风一起

听到了

柳芽的心跳声

那么小

那么轻

那么密

每一朵柳芽

都有一颗 

小小的心

在春天的午后

自由地

跳着

点评:春天,柳树发芽了,像一只只小鸟的嘴,啄得小树发痒。这么有趣的事物,大人常常疏于关注,而孩子却关注了,不但关注了,还听到了柳芽的心跳。那么小,那么轻,那么密,每一朵柳芽,都有一颗这样的心,在春天的午后,自由地跳着。这是诗人的眼光,诗人的发现。小诗人通过对柳芽细致入微的观察,把自己的感情投放在柳芽上,不仅发现和感受到了柳芽的心跳,也发现和创造了诗意。



10

荷 叶

鲁巾琳( 1 1 岁)

池塘里

有一大片荷叶

你挤我,我挤你

扭动着自己的身体

它们是在比赛

看谁最先走进我的诗里 

(辅导老师:张晓鹏)

点评:写荷叶,这首小诗别出心裁,完全摒弃了以往写荷叶的套路。诗中荷叶你挤我、我挤你,那般拥挤,是为了扭动自己的身体,抢先走进“我”的诗里。读到这里,我为小诗人的构思直呼奇妙。一首小诗,能不能实现陌生化,构思极其重要。构思新巧,小诗便有了新意,有新意有创新的小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11

星星·月亮 ·大海 ·天空

陈昊生( 1 2 岁)


天上的星星眨眼睛

它突然发现

海里的星星也在眨眼睛

它生气地说:

“不许学我!”

海里的星星不理它

它就请月亮来评理

谁知月亮也正在生气:

“海里有个家伙也学我!”

天空听罢笑了笑:

“那只是咱们的倒影。”

点评: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再看到水里的星星和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小诗人想到:那是水里的星星和月亮,在模仿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而且星星和月亮不知道那仅仅是它们的倒影。小诗人看到这一自然现象,顿时生发出一个故事来,诙谐幽默且妙趣横生,真是一首难得的小诗!


12

时 间

叶果儿(11岁)


什么是时间?

谁知道?

人不是时间,

人的白发才是时间;

铁不是时间,铁的锈斑才是时间;

笔不是时间,

笔写下的字才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什么?

谁知道?

点评:时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可以说,谁都没有见过时间。但是,大家都见过人的白发,见过铁生锈,见过笔写下的字迹。小诗人告诉我们:这就是时间。原来,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正是我们天天见、日日看的事物。小诗人真不简单,把抽象的时间化作具象的白发、铁锈和字迹。这种“无中生有”的笔法,使小朋友对时间的理解更清晰、更具体。



13

拍 照

袁子雯(7岁)

梅花笑了,

好香呀!

我来给她们拍个照。

相片里只有

一张张笑脸。

唉,香香的味道,

却被拍丢了。

点评:梅花在冬天才开,它的美丽、它的香味、它的傲骨,都是人们所称赞的。人常说“岁寒三友”,通常把梅花同青松、竹子并列,可见梅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给梅花拍个照,把梅花的美丽留下来,把梅花的品质留下来。照拍完了,细心的小诗人却发现拍丢了些什么。拍丢了什么呢?原来,梅花的香味拍丢了,多遗憾呀!最后两句,小诗人点石成金,真是千金难买的好诗句呀!



14

蓝 天

叶如瑄(7岁)

鸟儿说

最蓝的天在高高的云里

鱼儿说

最蓝的天在清清的水里

花儿说

最蓝的天在闪闪的露珠里

我说

最蓝的天在我黑黑的眼睛里

点评:最蓝的天在哪里?鸟儿、鱼儿、花儿和“我”,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答案。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小诗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生活的哲理,带给小读者的是深入的思考和启迪。

(王宜振点评)

王宜振答记者问

问:请问王老师,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编著这套童诗讲评读本呢?

王宜振:几年前,我曾编著过一本《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上下册),上市后,很受欢迎。可也有不少读者反映,这个读本更适合小学教师,不大适合小学生阅读。随着诗歌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统编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有一个诗歌单元,直接要求小学生会读诗、鉴赏诗、写诗。可由于多年来,中小学诗歌教育的缺失,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十分困难。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不会读诗、鉴赏诗、写诗。这就需要在课本的基础上,给孩子补充一些教学内容。我多年来从事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便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写了一本教材配套读本《轻叩诗歌大门》,填补了知识的空缺,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有不少老师反映,能有一本便于师生操作的诗歌讲评本最好。我又应西电出版社的邀请,写了这本《王宜振给孩子们讲诗评诗》,严格来说,这仍是配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的一个课外读本。

问:你是我国优秀的童诗诗人,给孩子写了不少优秀的童诗作品。不少还选进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可退休以后,听说你很少再写诗,转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中小学生进行诗歌教育。你倡导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诗教机构。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热衷诗教呢?你能谈谈诗教对孩子究竟有些什么好处吗?

王宜振: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是文学之魂。换句话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说它是传统文化的脊梁也不为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以诗治国”的诗教理念。孔子在这里也许夸大了诗的功能。但诗确实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丰润和提升。我之所以主张孩子要学诗写诗,我想:诗对孩子应该有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有利于呵护儿童童年的梦想。童年的梦想很重要。它是孩子一生起跑的动力和加油站。孩子学诗写诗,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很容易保留童年时的梦想,使自己永不失美好的心灵状态。诗中美好的情感,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育孩子的人文素养,使孩子的精神得到升华、安慰和愉悦,直到使孩子纯洁、真诚、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保持下去,陪伴孩子的一生。二、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也是孩子的想象力缺失的时代。可诗不一样,诗这种文体,同视觉艺术有一种本质上的对抗性,它可以激活孩子的想象力。一个具有想象力的民族,才是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要科教兴国,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读诗写诗,是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途径。根据不少学校的调研反馈,从小学诗写诗的孩子,已成为各条战线上创新型的人才。三、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情感。诗是心灵的艺术,又是情感的艺术,对孩子的心灵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我们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诗性。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样是诗性。在诗歌阅读中,人类会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和不断提升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我们说:诗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他所处的周围的世界。四、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诗文化,更是一座富矿。要研究它、传承它,如果不从诗歌入手,是理解不透和研究不清楚的。我国历代杰出诗人的伟大诗篇,无不渗透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传承好它,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思想文化价值的传承。要做好传承的工作,必须学诗写诗。五、有利于儿童学习母语。有志之士提出:学语文,从读童诗开始,我是认同这一观点的。更有人提出诗意语文的观点。讲语文,要有诗意,目的是培养孩子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让孩子享受并创造语言的美。这种诗意语文教育我很赞同。它是教育对儿童精神家园的追寻,是语文教育的精神还乡。它也是为孩子诗意人生奠基的第一块基石。事实证明,会读诗、写诗、鉴赏诗的孩子,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都是超强的。

问:这个诗歌的讲评读本,有些什么特点?你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王宜振: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始终是一大难点。重点是:老师不会教,学生不理解。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会读诗、鉴赏诗、写诗。怎么办?这个诗歌的讲评读本,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起初,我是想把“讲”和“评”分开,后经过调查研究,又征求专家、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他们都认为放在一起好。给孩子讲诗,让孩子了解一些初步的诗歌常识,有利于诗歌的鉴赏和写作。同时,精选历经三十年,孩子写的诗歌精品,进行逐一点评,给孩子竖起一个同龄人童诗写作的标杆,点评简明扼要,让孩子学会鉴赏,学会判定好诗的标准。这样的训练,很容易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问:王老师,你在编著这套书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选学生诗的标准是什么?

王宜振:在编著这个讲评本的过程中,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如何给孩子讲诗,怎样讲孩子才容易理解。开始,总是对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准,不是浅就是深。后来,我多次到学校进行试讲,边讲边改,终于对课的难易度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后来,把这些课放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网易网等诸多大网上,获得读者高度的认可和好评。不少老师、家长亲切地称它为“网红课”。入选书中的12堂课,都是我多年来诗教体验的结晶。书中选了孩子写的181首诗,都是我三十年来,从全国各种报刊、新媒体中精选出来的。有人说,它是孩子诗歌的天花板,我不敢认同这一说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童诗,都来自孩子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受,绝不会是人云亦云的泛体验和泛感受。不少读者读每一首诗的第一感觉:便是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用他们的语言说,给人一种完全陌生化的感觉。不少诗教学校,推荐来大量孩子的作品,我却十分挑剔。最后,能够进入我法眼的却是寥寥无几。不是我过于苛刻,而且我遵循一条最重要的标准,那便是入选的孩子的诗,要有超级想象能力,要有来自自己心灵的创造。有些人主张孩子模仿,美其名曰:给个拐棍学走路。我反对这样做。我认为赖以走路的那根拐棍一旦拄起,便很不容易丢掉。我给孩子讲诗评诗,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融入自己的创造。这是我的标准和衡量的尺度。我给孩子点评诗,绝不面面俱到,而是点评他最突出的一点,重点是画龙点睛,进而抛砖引玉。

问:诗歌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怎样的关联?怎样看待诗歌对孩子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王宜振:我一直认为,诗教是和语文课堂相辅相成,两者相互融合,难以区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诗教被摒弃在语文课堂之外,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括号内都有一条:不能写成诗歌。就是这么一条,对诗教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孩子的成长需要诗歌,语文教学离不开诗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诗歌。近几年,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直接将诗歌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不同年龄段的要求。我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决策。这才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据我多年来的经验,学会读诗、鉴赏诗、写诗,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中的阅读分析题,一直被认为是教学难点。可在会鉴赏诗、会写诗的同学面前,却变得十分容易。那么,对于作文写作呢?作文是描写外部世界的,而诗是体验内心世界的,会写诗的孩子,作文自然不在话下。从学诗写诗入手,我以为是学好语文的捷径。

问:王老师,除了这套童诗讲评读本,你还会推出诗歌鉴赏系列作品吗?你小时候是怎样爱上诗的?你能为爱诗的小朋友说一句话吗?

王宜振:除了这套读本,我还有《诗歌的创作与鉴赏》正在出版,预计今年下半年将与读者见面。诗歌鉴赏是诗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计划将百年来的中国经典童诗,写一套鉴赏读本。以提高孩子进一步认识经典诗歌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今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诗人,成为诗歌教育的带领者和先行者,与我上小学时的一位叫于百溪的语文老师分不开。他酷爱诗歌,几乎每天要写一首半文半白的诗。有趣的是他常常在语文课堂上念给大家听。边念边摇头晃脑地进入痴迷状态。我受于老师的影响,也写一些小童诗。我的小诗被于老师发现了,便在作文课堂上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于老师经常夸奖我诗写得好,作文写得好,让大家向我学习。于老师的鼓励,使我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的梦想。长大了,这个梦想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成为我成长为作家的动力和加油站。我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于老师,使我在诗的滋润下有了一个诗的梦想。今天,我非常喜欢爱诗的小朋友,他们同我小时候一样,同样有一个诗的梦。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爱诗吧,让诗陪伴你们成长,直至陪伴你们一生。

责任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