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向奋战在重点项目一线的劳动者致敬

2025-04-30 09:32:31 来源:群众新闻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今年以来,我省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打好“八场硬仗”为突破口,认真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每一个重点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中,有扎根工地、与时间赛跑的技术骨干,有精益求精、攻克施工难题的工匠团队,也有加紧生产、确保重点项目达产见效的一线工人。

他们,用汗水与智慧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陕西日报推出“向奋战在重点项目一线的劳动者致敬”主题报道,生动讲述他们以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的故事,彰显新时代劳动者锐意创新、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

值此劳动者的节日,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些用双手创造奇迹、以坚守书写担当的奋斗者,与他们一起用创造拥抱新时代、以奋斗铸就新辉煌,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磅礴力量,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苏凯:

十年匠心筑梦蓝天

苏凯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刀具的直径。 通讯员 冯晨摄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35岁的苏凯很喜欢这句话。在他看来,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自己生产班组长的定位。

苏凯是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2013年,他来到这家位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企业,当上了一名数控铣工。

作为一名飞机零件生产工人,苏凯一直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2020年,在某项目研制过程中,苏凯主动承担重任,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作为互检人员为操作相邻设备的同事复查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在检查时,他发现十几把刀具中有一把的R角比要求值差了0.5毫米,便坚决要求更换。“这把刀具如果不更换,会导致产品外形尺寸超出标准规定的公差范围,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公司信誉。”在他的坚持下,产品严格按标准加工,按时交付,得到了客户的赞许。

10余年来,苏凯秉持着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一步步成长为生产班组长,成为大伙的榜样。平日里,他善于钻研,经常和同事就工作中的难题、痛点进行探讨交流。2022年,他带领班组重构生产流程,将生产效率提升了60%。

如今,被大家称为“技术大拿”的他,可以一个人使用8种不同型号的机床加工零件。去年10月,由公司投资的西安民用飞机蒙皮及超大零件制造中心项目投产。面对新设备、新技术,他认真研学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工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从小就喜欢飞机,如今把这份热爱变成了事业。”苏凯说。(通讯员 杜飞 贾爽)

杨军:

以火热青春开启“钛未来”

杨军在检查钛及钛合金棒线材生产设备。 通讯员 张茜摄

4月25日,宝鸡高新区钛及新材料产业园(清庵堡园区),一栋栋现代化厂房、办公楼高低错落,有序排开。在宝鸡钛及钛合金带箔材、棒线材连轧生产线建设项目的装配厂房里,工人正在装配几台智能化“大块头”。这是从国外引进的新设备,也是项目高精度加工的重要保障。

“必须密切关注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装配工艺的精密程度。”正在和工人一起调试设备的“00后”青年杨军说。

杨军是宝鸡钛谷钛镍棒丝材料加工有限公司的员工。去年大学毕业后,他和20多名毕业生一起加入这个项目。

宝鸡钛及钛合金带箔材、棒线材连轧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4.7亿元,2024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厂房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进入试车阶段。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棒线材、棒材等产品5000吨,产品广泛应用于3D打印、电子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

“我们这次负责的设备主要是生产钛棒和钛丝,对精细度要求极高,有的指标甚至要精确到毫米以内。”作为设备主操作手,杨军需要根据不同材料的试验结果精确调整设备参数。其中,轧辊出料精度必须把控在0.2毫米之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轧制的过程好比制作一根面条,控制好轧制速度和辊缝是关键。”杨军说,他需时刻保持高度专注,集中观察每台轧机的转速和电流波动,及时调整前后轧机转速,避免造成怼料和拉料。

“宝鸡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这些青年大有可为。”杨军望着眼前崭新的厂房说。(通讯员 张茜 郭钰)

许小雷:

30多年扎根施工一线

许小雷在对轴钢柱螺栓标高进行复测。 通讯员 许建刚摄

“作为一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确保工程安全、工程质量是我的使命和职责!”4月25日,在陕西科茂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现场负责人许小雷说。

1988年,许小雷进入建筑行业,从木工、瓦工等多个基础工种做起,凭着好学和执着逐步成长为施工管理人员。

2019年,许小雷所在的企业承担西安万科翡翠国宾项目二标段工程。当时身为生产经理的他,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因设计方与施工方沟通不到位,模板工人支设的梁模板截面与结构图不相符,但工程已经建设了一部分,如果不及时更正,可能影响后面的工序及工程进度。

面对这种情况,他第一时间与双方沟通,主动承担了因为沟通不到位所造成的损失。之后,他连续驻守施工现场30多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最终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陕西科茂智能制造产业园是我省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从1月开工,许小雷便和他的团队进入施工现场,积极落实施工方案,坚守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步工作法”,协调做好工种平衡、人员调配、机械落实、水电保障、材料供应等工作。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水准仪精度误差偏大的问题后,他一方面协调借用其他单位的仪器,另一方面及时联系专业人员修理检测仪器。

在他的多方沟通、协调、监督下,园区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已完成基础土建及主体钢结构安装工程。

谈及扎根施工一线30多年的体会,许小雷说,看到自己参与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惠民工程,他非常自豪。这也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通讯员 许建刚)

任丹:

型材加工的“多面手”

任丹在铝型材挤压生产线上忙碌。通讯员 王艳摄

4月24日,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机器的轰鸣声与金属的碰撞声交织成激昂的工业“交响曲”。

在年产10万吨航空高性能特种铝型材项目现场,挤压车间主任任丹弓着腰,与3名工人合力拆卸时效炉的风机。

汗水从鬓角流到了下巴,沾满铝粉的工服湿了一大片。“这几天天气热,衣服干了湿,湿了干。马上要进入试生产阶段,得抓紧时间把风机调试好。”任丹说。

风机调试完后,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转身走到刚刚切割好的型材旁,拿起风枪操作起来:“型材截切一定要‘三吹’——锯料时吹、装筐时吹、装满后再吹。不然,附着在表面的铝屑会影响后续工序或者产品性能,还存在降低精密度、刮擦型材的风险。”

为工人讲解完操作要求,他打开生产排产系统界面,快速敲击着键盘。电脑屏幕前的流水线上,各种型号的铝材被匀速挤出。这些泛着冷光的银色型材,将化身飞机、高铁、船舶的构件。

记录生产数值、精准切割型材、规范操作流程……为了保障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任丹每天坚守生产一线,像陀螺不停地“旋转”在车间的每个角落。

这样的“旋转”,在他17年的工作中已是常态。铜川年产10万吨航空高性能特种铝型材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5亿元,带动就业100余人。任丹深感责任重大。“今年初,我开始负责这个项目挤压车间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虽然辛苦,但想到产品能销往全国各地,就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任丹说。(通讯员 王艳)

支羽轩:

给出施工方案“最优解”

支羽轩在生产车间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通讯员 曹超男摄

“经过全公司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我们的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4月25日,在位于渭南经开区的陕西吉利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施工现场,项目副总指挥支羽轩难掩激动。

按照计划,到6月底,公司年产45万吨电子化学品及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全面竣工,比预期提前半年。

该项目总投资6.3亿元,规划建设21条生产线。其中,异噻唑啉酮生产线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光反应釜就有一二百个。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设计方最初在为异噻唑啉酮生产线设计厂房时,规划了5层20米高的框架结构。

凭借自己在化工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支羽轩与公司领导及项目组人员反复研讨、对比,最终制定出更为科学可行的方案,将5层改为2层,同时对生产罐之间的距离进行了合理调整。由于对CAD制图软件不熟悉,他就用剪刀剪出一个个纸片,经过多次模拟摆放、验算,最终优化了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还提升了项目的安全性。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每一张设计图纸,支羽轩都会反复研判、推敲,直至拿出最优的方案。

“弄不明白的图纸,我绝对不会随意开工,因为一旦开工,很难再改。”支羽轩说。

有人问他,这种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态度源于什么?“是对高端化学品材料产业赛道的看好。仅以异噻唑啉酮为例,现在在市场上就供不应求。”支羽轩说,看到源源不断的订单,他们建设起新项目来就有使不完的劲儿。(通讯员 冯战武 姚二曼)

冶学斌:

当好高铁建设的“眼睛”

冶学斌在施工现场操作仪器。 通讯员 白雪摄

4月28日,在西延高铁二十里铺特大桥施工现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延高铁13标段项目部工程技术高级测量工冶学斌,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仪器,双眼紧盯屏幕,额头上满是汗珠。

“往左0.5毫米!”冶学斌通过对讲机指挥着200米外的助手。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将直接影响未来列车运行的平稳度。作为项目部的“测量尖兵”,他每天要在这样的施工现场完成1000多个测量数据,日均行走超过7公里。

“测量工作就像高铁建设的‘眼睛’,主要是定方位、定高度。”冶学斌说,从2021年5月进场到现在,他已经测量了将近3万个数据,累计行程约10220公里,足迹遍布标段的每个角落。

之前在银西高铁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在西延高铁项目建设上如鱼得水。轨道放样、高程测量、精测网复测,每一项工作他都精益求精。

“测量绝对不能出现误差。一旦有误差,后期的数据都会出现错误。”项目部总工罗玉生说,测量员每多测一组数据,项目建设后续工序就能少等一天。

当天,冶学斌扛起仪器,大步流星向下一个工点走去。不一会儿,他完成了测量工作,额头的汗水滴落在钢模板的刻度线上。

“西延高铁是延安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能参与这个项目,为这个项目出一份力,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冶学斌笑着说。(通讯员 白雪 闫泽)

李奋武:

风沙烈日下的坚守者

李奋武检查新鲜己烷泵操作柱接线情况。 通讯员 王海涛摄

4月的榆林市榆横工业园区,中化学西部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

“预计再过两个月,项目就能实现中期交工!”4月25日,一线施工技术人员李奋武摘下沾满沙尘的安全帽,用袖子抹了把汗,目光扫过眼前林立的储罐、交错的管线,言语里满是自豪。

2023年10月项目开工之初,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在松软的沙地行走,每一步都很艰难,严寒的天气更是雪上加霜。每天穿着厚重的工服、顶着刺骨的寒风,李奋武拿着图纸来回奔波,标记、核对、计算。细沙常常灌满他的鞋子,他不得不一次次脱鞋倒沙。

“万事开头难,但再难也得干。”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和同事一步步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如今,建设工地储罐林立、管线交错,曾经的荒芜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项目建设涉及21个单体工程,涵盖土建、钢结构、电气、安装等多个专业,工期紧、难度大、质量要求高。面对挑战,李奋武和同事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敢打敢拼的韧劲,逐个攻克难题。2024年8月21日,43.96米高的706产品筛分及输送区域顺利封顶;2024年9月22日,20.5米高的101综合办公楼成功封顶;今年3月13日,4台聚合反应釜一次性成功安装……一个个重要节点的完成,为项目按期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工程质量,李奋武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一次成优。“工程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通讯员 闫景)

田文军:

创新工艺提效率

田文军在调试铣床系统参数。通讯员 何祥弘摄

4月25日,在汉中市南郑区梁山工业园区的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达数控”)生产车间,忙碌的田文军与机床装配组的工友一起组装机床,加紧完成新一批订单。

2024年底,听到固达数控落户南郑区、工业母机生产线建设项目启动的消息,在机床行业深耕20年的田文军毅然放弃沿海企业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加入了固达数控。

“家乡需要精密机床产业链,我就该回来。”面对亲友的不解,这名高级机床装配钳工的回答很坚定。

作为原汉中汉川机床厂精密数控机床制造的技术能手,田文军深知国产高端机床的“瓶颈”之痛。在固达数控一期的厂房里,他立下誓言:“让家乡的机床制造走向高端。”

2025年春节,在固达数控的厂房里,田文军作为装配组的老手,带领首批25名工人开启生产线搭建的“拓荒战”。当经过20多个昼夜的鏖战,首台精密数控机床经检验及加工测试合格下线时,工友们看见这位硬汉的眼眶红了。

生产线正式运行后,为满足订单需求,田文军白天带着团队摸索主轴箱体装配工艺,晚上伏案将经验转化为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他创新的“模块化预装法”,将单台机床装配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30小时。

当3月的春风拂过秦岭,固达数控首次交付的20余台(套)精密数控机床,已经带着“汉中制造”的标识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工厂和车间。

面对即将投产的立式加工中心项目,这位42岁的工匠将开启新一轮“冲锋”。(通讯员 何祥弘)

王齐:

核桃物流园里闯新路

王齐(右)和工友在试产内酯豆腐。 通讯员 毕波波摄

4月25日凌晨3时,在西北核桃物流园的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齐和工友已完成近5吨的全品类豆制品加工生产。草草洗了一把脸,他又和大家开始忙活了。

“我们每天下午6时开始做豆腐,第二天凌晨3时开始装车,将产品发往当地市场以及西安、咸阳,确保新鲜的洛南豆腐当天就能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王齐说。

今年39岁的王齐,幼时发高烧导致小儿麻痹,左腿残疾,但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高中毕业后,他干过木工、当过销售、送过快递,后来看准洛南豆腐市场,开始学习做豆腐。2020年,他加入洛南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在生产加工豆制品的过程中,王齐虚心学习、苦练技能,逐渐成长为豆制品行业的行家里手,现在已是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他还时常给其他工人传授做豆腐的经验,带领他们一同成长。

“王齐善于思考,遇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很值得我们学习。”工友罗鑫说。

为了打响洛南豆腐品牌,西北核桃物流园自2022年建成投用后,就将核桃与豆腐结合,招引不少豆制品加工企业入驻。王齐和团队成员把目光聚焦在公司的全链条发展上,相继开发了核桃豆腐、豆渣麻食、豆渣面片等各式各样的“豆腐+”产品。

“我们公司现在生产4大类20多种豆制品。其中,核桃豆腐是我们联合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开发的新产品。这款产品不仅提高了豆腐的品质,还解决了核桃渣的利用问题。”王齐的脸上满是自豪。(通讯员 毕波波)

何敏:

下绣花功,做追“光”者

何敏(左)在生产车间查看新产品生产。 通讯员 周亭松摄

4月25日,安康高新区智能终端电子信息产业园陕西禾瑞光汽车影像产品生产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车辆来往作业,施工场面一派火热。陕西禾瑞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何敏介绍,正在建设的是公司的三期项目,目前场地平整接近尾声,5月将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一边搞建设,一边抓生产。已经投产的一期二期项目主要生产手机摄像头,订单量充足。“订单交付是目前最紧要的事。企业正加力提速研发生产,全力以赴完成订单交付。”何敏说。

陕西禾瑞光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作为小米等多家知名手机制造企业的镜头供应商,2024年,公司共生产2.8亿个手机光学镜头,销售额1.8亿元。

进入二季度,何敏变得愈加忙碌。公司刚刚接到了一家手机厂商新的合作意向,研发团队需要在规定时限内设计出一款1300万像素的手机前置摄像头。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何敏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工作,一遍又一遍地沟通交流,一次又一次地模拟评估。

“小小一个镜头,只有绿豆大小。我们的生产就好比在绿豆上雕花。”何敏说,“现在,手机给摄像头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像素要求却越来越高,这给技术研发带来新的挑战。”

展望未来,何敏信心满满:“光学行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我的生活。我要珍惜机遇,干出成绩。”(通讯员 周亭松)

郭鑫:

攻坚克难的“技术尖兵”

郭鑫在工地测量钢筋。 通讯员 魏争亮摄

4月27日,在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二期)建设项目现场,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塔吊高耸,机器轰鸣,百余名建设者在其间穿梭忙碌。

乘坐施工电梯登上16楼,再穿过钢管交织的7层楼梯,项目技术总工郭鑫来到距地面近百米的施工层,和现场施工人员沟通技术要点:“这层施工要注意的是连梁和框梁的铝模变板,还要随时关注风力,确保高层安全施工……”

“时间不等人,必须把每一天都当成冲刺日。项目开工以来,我们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目前,办公楼主体已经完成80%以上,预计今年6月上旬封顶。”郭鑫说。

郭鑫今年36岁,当过施工员、技术负责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度过。与他以往负责的项目不同,这一次的建设项目主楼为一栋超百米的高层,施工难度远远高于普通房建项目。

建设初期,根据地勘报告,项目地下浅水位较高,需要进行降水作业,筏板内的降水井是地下室防水的薄弱点。郭鑫运用穿墙止水套管的原理,创新出一种适用于筏板内降水井的封井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节约成本46%左右。

“感觉项目才是我的家。”这是郭鑫常说的一句玩笑话,也是他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白天奔波在项目现场巡查检查、解决问题,晚上学习、查阅资料。他的施工日志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处理过的问题和复盘得出的经验教训。

“郭鑫和我一起合作了多个项目,是名副其实的‘技术尖兵’,为年轻人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项目经理张文博这样评价他的老搭档。(通讯员 魏争亮 仵佳伟)

链接

●一季度,616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0亿元,投资进度达19.4%,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重点项目的用地、用能、文勘保障率超过85%。全省二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三大领域,开工项目631个,总投资2124亿元,年度投资919亿元。

●全省技能人才共有611.0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2.87万人。全省共建工会驿站7126个,服务职工群众365万人,全年累计服务职工群众约2268万人次。

责任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