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2025-04-23 17:24:11 来源:王宜振教童诗
学语文,从读童诗开始
“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好 诗 鉴 赏 (五)(6首)
NO.1
金 鱼
林良
玻璃缸拘束了水。
水限制了你
活动的领域。
你像一首格律诗,
更像唐人的绝句,
在重重的束缚里
游出了
种种的水舞。
我说呀,金鱼,
你的存在方式也
就是
诗的存在方式:
只有心寂静像
客厅寂静,
我们才能读诗
像看金鱼。
鉴赏
一首从金鱼产生联想的诗
王宜振
这是一首写金鱼的诗。如果仅仅看诗的题目,还以为是一首动物诗。待把整首诗读完,就觉得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写金鱼。仿佛不是在写金鱼,而是在谈诗。谈诗存在的方式。倘若读完后,再仔细地咀嚼、品味,我们便不难发现,这首诗还引导我们,以怎样的性情和心境,去对待生活、体验生活,进而去热爱生活。
小诗一开始,就直接写鱼缸。水是无形的,而鱼缸是有形的。水在鱼缸里受到了限制,不再自由,不再无拘无束。而水呢,又限止了金鱼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金鱼只能在鱼缸的水里活动。诗人就这一平平常常的自然现象,展开了联想,他发现鱼缸、水和金鱼三者的关系,很像诗人、格律诗或绝句以及诗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联想呢?因为格律诗讲究格律,讲究押韵和平仄,绝句也是这样。诗的形式对诗产生了种种限制,正像金鱼在鱼缸里的生存环境。诗的形式限制了诗,正像一个人戴着镣铐跳舞。可诗的形式,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来说,却能够“在限制中显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自由”(歌德语)。我们再来看金鱼。难道金鱼不像一个成熟诗人吗?它不仅没有在种种限制中失去活力,相反,却在重重束缚里,游出了快乐、自由和种种水舞。可见,金鱼在种种限制里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就像诗人在格律的束缚下,写出了出类拔萃的优秀诗篇,这两者又何其相似。把金鱼喻为一个格律诗人,自然是再贴切不过。事实上,我国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有成就的格律诗人、绝句诗人,可见局限并不能局限创造,戴着镣铐也照样跳出优美的舞蹈。值此,诗人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金鱼存在的方式,就是诗存在的方式。两者的存在方式,又何其相同。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了读诗和观鱼的心境。读诗,自然心要静。而心静,周围的环境自然更静。也只有在这种寂静的环境中,才能读出诗的意境,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在意境之中享受诗美。自然,观鱼也像读诗一样,需要一种静的环境,只有在静的环境中观鱼,才能怡然自得、陶治自己的性情和心境。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只写读诗和观鱼,而是写人类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高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不再是“静”而是“躁”,人类如何从烦燥的环境中走出来,回归大自然原本“静”的状态,便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诗人在这里不是在写金鱼,而是呼唤人类应以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待生活。
小诗从鱼缸写起,接着写到水,写到金鱼,写到金鱼的种种水舞。诗人写到这里,并没有满足。而是由金鱼联想到格律诗和绝句,联想到金鱼存在的方式就是诗存在的方式,最后写到读诗和观鱼的心境。诗层层深入,层层开拓,使诗的意境越来越开阔,内涵越来越丰富,诗人展示的不再仅仅是审美,而是深入到智性。也许,这便是林良的短诗《金鱼》的美妙和过人之处。
NO.2
班长的苦恼
柯岩
我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谁比我更苦恼?
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
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大乔无故打了小小:
夺走了他的铅笔、书包,
还用脚狠狠绊了他一大跤。
同学们嚷嚷叫叫返回学校,
教室的屋顶差点让喊声掀掉。
小小圆睁双眼等我裁决,
大乔却扭脸对着窗外的树梢。
小小,小小当然没啥过错,
可大乔,大乔却一直和我特好。
你们说这事儿该有多么难办,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
最后我说:打架,打架嘛当然不好,
但是,已经,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
嘴皮子就这么轻轻一动,
整个房间突然静悄悄……
从此同学们见我好像全不会笑了,
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
唉!一个人要是整天只和影子过活,
你们说这日子还有什么味道……
鉴赏
公平、正义永远是人们追求的真理
王宜振
柯岩,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重要的儿童诗诗人。她的叙事诗《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等诗篇,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她的诗,以写儿童的生活为主。这首《班长的苦恼》,就是一首这样的诗。这首诗以独白的方式,讲述了班长苦恼的经过,以及没有朋友的孤独滋味。小诗向我们揭示了坚持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小诗一开头,便讲述了小主人公——班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苦恼。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他的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全中队队员便一起同他绝交。这个只动了动的嘴皮子,又说了些什么?引来了这样严重的后果。接着,诗人便从头讲起。原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大乔无故打了小小,/夺走了他的铅笔、书包,/还用脚狠狠绊了他一大跤。”无故打人不说,还夺走了别人的东西。不用说,这自然是大乔的过错。作为一班之长,怎样处理大乔打小小这件事,小小和大家都急切期待他的裁决。坚持公平、正义,严厉批评大乔,让大乔给小小道歉,取得小小的原谅。这是大家迫切盼望的处理结果。可事情偏偏没有出现这样的结局。原因是什么呢?是班长和大乔私交很好,批评大乔,又怕得罪大乔。不批评吧,小小又没有什么过错。无故挨了打,对小小和大家都不好交待,因此心里十分纠结.“你说这事儿该有多么难办,/我想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小诗这两句,道出了小主人公内心犹豫、彷徨、纠结的窘况。怎么办呢?不处理吧,又不行;处理吧,又怕得罪好朋友大乔。最后,只好说:“打架,打架嘛当然不好,/但是,已经,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正确与错误的和事佬,自然会引起全中队队员的惊愕、愤概和反感。大家看,班长这样表态后,教室里由“差点儿让喊声掀掉”,立马“突然静悄悄……”由于班长做事偏袒好友大乔,不敢主持公道,在同学中失去了威信,自己反被同学孤立。“从此同学们见我好像全不会笑了,/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唉,一个人要是整天只和影子过活,/你们说这日子还有什么味道……”班长只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尝到了偏袒一人,得罪全班同学的苦果。
小诗是一首小叙事诗。叙事诗是一种由双重视点(即内视点和外视点)构成的一种诗体形式。它既然是诗,就要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即诗人的内宇宙;但它又要叙事,又要表现诗人的外部世界,即诗人的外宇宙。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美学特征,注定了诗的表现形式,便是叙事和抒情的相互结合。在这首小诗中,作为叙事诗,诗人要叙述故事,要推进故事情节,可又不能只写情节,只写情节就变成了散文;作为诗,它又要抒情。小诗不少地方,描写了班长的心理活动。小诗的第四小节,全小节描写班长心灵的纠结,抒发了班长内心的思想感情。我要说,一首叙事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诗人以诗的方式叙事,又以叙事的途径写诗。叙事和抒情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柯岩是写儿童叙事诗的高手。她的不少叙事诗,都是抒情和叙事的完美交融。这首小叙事诗,自然也印证了这一点。
NO.3
春天在这里
陈伯吹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上:
春天的风微微吹,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
草儿醒过来,换上了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洒,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鉴赏
从局部到整体展现春天的美
王宜振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老师会领着小朋友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可我要说,每个小朋友找到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小朋友说:“春天在枝头上”;有的小朋友说:“春天在草地上”;有的小朋友说:“春天在花朵上”;有的小朋友说:“春天在小燕子的呢喃里”;有的小朋友甚至还会说:“春天在红蜻蜓和花蝴蝶的翅膀上。”……这么多的小朋友,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呢?可我要说:“大家说得都对。”春天不用去找,它就在我们身边。春天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首写春天的诗,共分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的开始,都以“春天在哪里”进行提问,接着便给以回答。第一小节写春天在枝头上。你们看,春天的风微微吹来了,柳条儿变软了,小朋友把柳条儿截-断儿,做成一个小小的柳哨,嘟起嘴巴轻轻一吹,竟能吹出一支小小的曲儿来。那些变轻变软的柳条儿,在微风的吹拂下,竟高兴得跳起舞来。桃花杏花儿开了,小脸蛋儿白里透红。蜜蜂飞来了,蝴蝶飞来了,在花朵里起起落落,边舞边唱。第二小节,写春天在草原上。草原上的雾轻轻细细,它的脚像只小猫咪,轻轻地来到我们中间。在雾的笼罩下,草儿醒来了,长出嫩绿的小芽儿,一片一片的草连起来,好像一个巨大的绿毯,给广袤的草原,穿上了绿的新衣。第三小节,写春天在竹林里。春雨飘飘洒洒,从天空来到地面,呼唤地下的竹笋:“出来吧!春天已经来了!”竹笋听到春雨的呼唤,从竹林里探出头来,痴痴地打量着这个新鲜的世界。第四小节,写春天在野里。田野里有太阳照着。太阳是那么新鲜、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在太阳的照耀下,麦苗儿青了,菜花儿黄了,蚕豆儿香了,整个春天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首写春天的诗,诗人选择了枝头、草原、竹林、田野四处来写,每一处都各不相同,每一处都是一幅色、香、味俱佳的图画。读人把春天写活了,一个活泼泼的春天,一个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诗人写春天,春天这个概念很大,写好不易。怎么办?诗人先从局部写起。把春天聚焦在枝头、草原、竹林上,最后再扩大到整体田野。这样去写,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去写,最后再组合在一起,便是整个春天的样貌。春天这个概念也很抽象。怎么办?诗人最好的办法,便是把抽象具象化。你们看,诗人聚焦在柳条儿舞、桃花儿红、醒来的小草换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这样的春天不再抽象,而且具象化、形象化了。小诗的每一句开头,都以同样的提问开始。这种复沓的形式,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展现了一种音乐美。使小诗更集中,更灵动,更具有诱人的魅力。
NO.4
瀑布
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进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吹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鉴赏
由观瀑引发的思考
王宜振
世界上,与人最亲密的,莫过于大自然。所以,自古以来,描写大自然的诗,自然不为少数。诗人叶圣陶的《瀑布》,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写瀑布,怎么写?按照观瀑的常规和流程,由远及近来写。先写远,从远处来写瀑布,诗人还看不见瀑布。看不见,却能听见瀑布的声音。即未见瀑布,先闻其声。那么,瀑布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好像叠叠的浪涌向海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进松林。诗人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是把瀑布的声音比喻浪涌海滩。浪涌海滩的呼啸声,同瀑布从高处坠落的声音极为相似。另一个比喻则是风吹松林.风吹松林的阵阵涛声,又同瀑布跌进水塘里的声音何其相仿。两个比喻,把宏大的瀑布景观,直接推到了人们眼前。这一小节,主要写远景。远景虽目不能见,却能用耳听。耳听则写声,写声则用比喻.比喻则形象、生动地把瀑布写得活龙活现。
第二小节,继续写瀑布。写前,先写山路。山路曲曲弯弯,但陡然一转,便看到了整个瀑市的身影。瀑布从高处落下,自然气势宏大。诗人虽然说无法比喻,但还是用了一个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在茫茫青山中,像一道白银被青山衬托着,闪烁着银色的光。青山衬白银,诗人写出了瀑布的整体面貌。诗的首节写声音,这节换了个写法,主要写色彩。“青"和“白”,是对瀑布色彩的整体描写。“白”是瀑布的色彩,“青”则是它的底色。“青"衬“白”,则把瀑布的色彩写得绚烂之极.
诗的第三小节,则诗人更走近了,来到了瀑布的脚下。这时观瀑,则是仰望。仰望瀑布,显得瀑布十分伟大!从下往上观望,则观望到瀑布的内部结构,那便是由许许多多珍珠构成的一个美丽的屏。观瀑,值此,才观到了瀑布的内涵和本质。此时,一阵风吹来,这个屏便发生了变化,变得像烟、像雾、像尘。诗人在前面用了一个此喻—珍珠的屏,这里又用了三个比喻一烟、雾、尘。这就把瀑布写得栩栩如生。如果诗人前面写的是听觉和视觉,这里则是写触觉。诗人在这里写风,改变了瀑布的形状。那么,人类呢?人类自然也可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改造自然。
诗人在这里写瀑布,其意并不单纯写瀑布。瀑布是自然景观,是祖大好山河的一部分。人呢?人也是自然中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从远及近走进瀑布,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便是人向自然的回归。在高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空间被机器人不断挤压,回归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形态。笔者以为,这首小诗不是诗人单纯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有意。小诗虽写成多年,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NO.5
不该有的奢望
孙晓杰
我已经生而为人
不该有太多的奢望
如果生为动物,我想有
母马的眼睛:深情,湿润,明亮
我想拥有两双翅膀
一双是蝴蝶的翅膀,用于在花间漫步
一双是鹰的翅膀,用于在天空翱翔
我想有梅花鹿的犄角
像山谷间灵动的自然景象
我想有一只熊的脚掌:一个
奇妙的仓库,储存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食粮
我想拥有豹子的奔跑
鱼的自由,和夜莺的歌唱
我还想拥有一只袋鼠的口袋
把所有心爱的宝贝珍藏
然而,我只是这样想想
作为人类,我实在不敢
把那么多的美集中到自己一个人身上
鉴赏
用联想叩开想象力的大门
王宜振
想象力,是一个人生来具有的一种能力。我们说:想象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想象力,我们简称为文学想象力;一种是科学家、政治家、工程师的想象力,我们简称为科学想象力。诗是最具想象力的一种文体。写诗,离不开文学的想象力。
文学的想象力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联想;一种是想象。那么,什么又是联想呢?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不该有的奢望》这首诗,就是诗人用联想方式写就的一首诗。
诗人首先告诉读者,我已经生而为人,不该有太多的奢望。接着,诗人用了一个假设:如果生而为动物,便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究竟有那些想法呢?第一个想法,便是想有母马的眼睛。为什么想要母马的眼睛呢?因为母马的眼睛深情、湿润、明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一双能够饱含深情、洞察事物的眼睛,作为一个动物,自然是生命的必需。第二个想法,便是拥有两双翅膀。一双是蝴蝶的,用于在花间漫步;一双是鹰的,用于在天空翱翔。作为动物,之所以要两双翅膀,一双是在花丛中轻歌曼舞;一双是用来翱翔长空。有了这两双翅膀,就有了应对各种环境的飞翔能力。作为一个动物,这也是必须要有的。第三种想法,便是想有梅花鹿的犄角。犄角自然是保护自己的武器,更是在山谷徜徉中灵动、自然、美丽的象征。第四种想法,是想拥有熊的脚掌。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奇妙的仓库,能储存一个冬天的食粮。这样以来,在冬眠时,就有了足够的食物。第五个想法,是想拥有豹子的奔跑。豹子身强力大,奔跑速度快,其它动物不是对手,也难以追上。第六个想法,想拥有鱼的自由。鱼在水里无拘无束,自由来往,自然是作为一个动物的追求。第七个想法,想拥有夜莺的歌唱。夜莺有副好嗓子,它的歌悦耳动听。拥有它的声音,更是一个动物日思夜想的盼望和祈求。第八种想法,是想要拥有袋鼠的口袋。袋鼠的口袋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可以把很多心爱的宝贝装进去,走到哪里都能随身携带。要是一个动物,想拥有这一切,也许并不过分。可作为一个生而为人的人,把那么多的美集于一身,是否有点儿过分,有点儿贪婪了呢?!
小诗展开联想时,用了幅射式的联想方式。那么,什么才是幅射式联想呢?辐射式联想,即以A为圆心,向四面八方幅射的一种联想方式。就像是一颗太阳,向四面八方散发着自己的光芒。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方式。在这首小诗中,诗人以“生为动物”为圆心,用了六个“我想”展开联想。六个“我想”互不隶属,相互间是并列的关系。幅射式联想,让诗人叩开想象力的大门,使其联想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联想这种想象方式,可以使诗的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开阔、语言更富有文采。
NO.6
老房子
班马
我真想老房子那个老地方,
所以搬家的那天我一声不响。
邻居的猫还像从前那样舔我的手心,
可我和它再不能一起捉迷藏。
趴在新房子的阳台边,
我真想老房子的老地方。
我一个人在新房子的楼梯上走,
孤单地从一楼走到三楼,
又从三楼走到六楼,
我走遍了漂亮的新大楼,
可家家都紧闭着房门,
连一个小朋友也没有。
我没有说新房子的坏话,
我没有说新房子不漂亮,
我只是趴在阳台一边,
想着老房子的那个老地方。
鉴赏
从一首小诗看诗人的故土情结
王宜振
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写过一首《移民列车》的诗。诗人写的是移民搬迁的事。因为故乡太贫穷,不能给它的孩子提供面包,所以,它的孩子不得不坐上移民列车,带着故乡的泥土,搬迁到异乡去生活。可有一样最珍贵的东西——“心”却留了下来,像“狗”一样忠诚”地陪伴着故乡。小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这方热土的深深眷恋和深厚感情。最近,我又读到儿童文学作家班马的童诗《老房子》,我以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的《老房子》)同样写的是搬迁,即从老房子搬迁到新房子。按说,这种乔迁自然是一件大喜事。可小主人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趴在新房子的阳台边,一直在想他住的那个老房子。老房子也许有数百年的历史,住过一代又一代人,现在看起来已经变得陈旧,变得破损。这样的老房子,又有什么可以留连的呢?可老房子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记忆,留下了一代代人对它深厚的感情。尽管搬家到新的城市,住进漂亮的大楼,小主人公还是高兴不起来。他在想自己曾经住过的老房子,他一直对那座老房子恋恋不舍。他想起老房子那个老地方,他想起搬家那天他一声不响,心情非常沉重。这时,邻居家的猫还跟往常一样,跑到他身边来舔他的手心。它不知道小主人公就要离开它,再也不能和它捉迷藏。想到这里,小主人公未免有点儿伤感。伤感的还有邻居家的狗,邻居家的小妹妹,老房子周围的每棵树、老房子里的旧家具……都使人眷恋,使人在心上时时思念,无论怎样都挥之不去。接着,诗人继续写新房子。新房子是一幢大楼,十分漂亮。可小主人公从一楼走到三楼,又从三楼走到六楼,直至走遍了整幢大楼,都没有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小朋友的新房子,未免有点儿寂寞,有点儿子孤独。最后,诗人继续写新房子。写小主人公并没有说新房子的坏话,也没有说新房子不漂亮,他只是趴在阳台边,想着老房子那个老地方。可见,小主人公虽然人搬进了新房子,可“心”并没有搬进来。他的“心”还在老房子那儿,陪伴着老房子。在这里,诗人写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
诗人的这首小诗,题目是《老房子》,却在文字上鲜见对老房子的描写,而是处处描写的是新房子。诗人写新房子,可情感又从未脱离老房子。这种以“新”写“老”的手法,十分新颖、别致,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诗人在十六行小诗中,有三句写我真想老房子那个老地方,对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强调作用。在我国实施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一些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边远山区,实行了异地搬迁。在这场宏大的乡村变革中,诗人并没有从宏观上去写这场搬迁,而是聚焦在老房子上,以一座老房子去写乡村变革,写乡村翻天复地的变化。那么,是否诗人在提倡恋旧呢?从“我没有说新房子的坏话,/我没有说新房子不漂亮”这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并非恋旧。新事物并不是不好,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和历史规律。这首小诗虽小,却以小见大,以小博大。诗的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浓浓的情味,更是让人常读常新,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