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祭不朽英魂 承先烈精神

2025-04-05 13:39:24 来源:群众新闻

3月31日,泾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泾阳县烈士陵园擦拭烈士墓碑。 受访者供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清明节前,陕西各地群众纷纷通过祭扫英烈墓、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先辈英雄事迹等形式致敬先烈、缅怀英魂,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个铝制剃须刀架盒,是彭生结婚那年父亲送给他的礼物。”4月1日,扶眉战役纪念馆讲解员韩静用洪亮的声音,讲述了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19岁战士彭生的故事,令参观群众潸然泪下。

“我们讲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对韩静而言,讲解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在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她表示,3年来,每次准备宣讲内容时,都会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挖掘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讲述英烈英雄壮举的过程中,她深受革命英烈精神的鼓舞,希望能够在传播英烈故事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精神生生不息,事业薪火相传。最好的缅怀,就是继承英烈遗志。

如今,陕西多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的讲解员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地进行宣讲,使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氛围愈发浓厚。同时,他们还对“红领巾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将少先队员培养成为英烈故事的讲述者、英烈精神的传承者、英烈文化的传播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捐赠遗物再现英雄风采

“今天在这里追忆我的父亲王钧,追忆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烈……”3月28日,在西安烈士陵园举办的“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烈士追思祭扫活动中,烈士亲属王艳云追忆了父亲王钧为完成国家支援非洲坦赞铁路建设工作,主动让出就医机会、带病坚持完成任务,44岁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王艳云说:“党和政府始终把我们烈属放在心上,无论是逢年过节的慰问,还是社会各界献出的爱心,都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生活上感受到了深深的关爱。”当天,她和6名烈士亲属一起将烈士相关遗物捐赠给西安烈士陵园。

这次,王艳云捐赠了父亲在赞比亚工作期间穿的大衣、使用的皮箱、铁路帽徽等8件遗物。“这些遗物是历史的见证,不该只属于我一个人。”王艳云希望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情感的遗物,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生动教材。

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

3月29日,伴着朝阳,整齐列队,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的300余名师生徒步往返8.8公里,去杨虎城烈士陵园祭奠先烈。

20余载,6000余名学子,5万余公里。自2000年开始,每逢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该学院都会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最诚挚的敬意。

师生们到达杨虎城烈士陵园后,敬献花圈、低头默哀、瞻仰墓碑……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

该学院教师胡德葳不止一次参加过徒步祭英烈的活动。他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活动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把这段经历转变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魂不泯,浩气长存。你们长眠,我们常念。”“他们是民族的不屈脊梁,是我们共同的‘亲人’。”“我们会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如今,在缅怀英烈之际,人们立志传承英烈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在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记者 刘芊羽)

责任编辑: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