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王宜振教童诗】第八十三期

2025-03-31 10:16:50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好诗鉴赏(四)(6首)

01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鉴赏

诗人无中生有,实现心灵的现实化

王宜振

“乡愁”,这种来自人类的一种思乡情绪,要写好实属不易。古代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名句,现当代诗歌中,影响巨大的当属余光中的《乡愁》。它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玲珑剔透,浑然天成。它完全称得上现当代诗歌中写乡愁的经典之作。

这样一首完美的艺术品,又是怎样写成的呢?我们说“乡愁”是十分抽象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呢?诗人采用了十分巧妙的一手,那就是化抽象为具象。也就是说,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变成可见、可触、可感的东西。这样一来,就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具象化。在这里,诗人采用了两招:一招是化意为象。即把这种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思乡情绪,化为邮票、船票、矮矮的坟墓和浅浅的海峡四种意象。邮票、船票也好,坟墓和海峡也好,都是可触可感的具象形象。诗人像一位魔术师,运用了无中生有的手法,便成功地实现了心灵的具象化、现实化。诗人的第二招,就是寻找这四个意象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我们来看第一小节,这一小节是写乡愁与邮票相关联的。这个时候,日本强盗侵占了我们的国土。小小年纪的余光中,只好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有一个取信栏,余光中每每去取信,总是扫视着那一排排信件,从中寻觅母亲的字迹,寻觅信封上的邮票和小小的圆形的邮戳。这一系列的记忆,给小小年纪的余光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曾写下一首小诗《邮票》:-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这首诗,正是余光中与邮票关联的写照。第二小节,写长大后与船票的关联。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诗人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又去了台湾。1954年恋爱结婚。1958年去美国留学深造,与妻子离别。这一小节,诗人写长大后的乡愁,诗人抓住了船票这一物象,写身居异国他乡一个孤客的乡愁,这一乡愁的始作俑者,正是把他从他的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船票这一意象,十分贴切,是诗人在异乡思乡的真实感受。这一小节,思念的对象从母亲换作新娘,情真意切地写出了当时思乡的心境。第三小节,思念的对象又回到了母亲。这时的母亲已经去世,变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坟墓”这一意象,准确地反映了余光中思乡思母的情绪。余光中是一个孝子,写有不少悼念亡母的章句。他在一首《招魂的短笛》里写道: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其母是江苏武进人)。第四小节,从思亲换成思大陆。乡愁也变了,从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换成了国家与民族之愁。这不仅是诗人对个人人生经历进行的浓缩和概括,而且把乡愁演化成荡气回肠的祖国之思,令人遐想和回味。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穿透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更富有文学的高度、厚度和深度。

有人把《乡愁》归结为“浅易之作”,余光中也高度认可此说。所谓浅则是指文字浅显,所谓易便是一读就懂,无晦涩之句。我以为,这正是诗的长处。此处,它的精巧构思,化虚为实,实现心灵现实化之技巧,也是值得我们潜心揣摩、认真学习的典范之作。

02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韦苇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我就不在花丛里飞,

花没有蝴蝶,

一样很美丽。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我就飞上一根枯枝,

枯枝会很喜欢我,

去做它的一朵花儿。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

我就飞上一块岩壁,

石头上开一朵花儿,

那才叫了不起!

鉴赏

一首小诗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王宜振

《如果我是一只蝴蝶》这首小诗,仅仅只有12行。可每读一遍,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和思考。我一直在琢磨,它究竟写了什么?竟能产生这样大的魅力?字里行间竟包含着这么大的容量。

说起来,小诗的内容并不复杂。小诗只用了一个假设:如果我是一只蝴蝶。至于这只蝴蝶是什么颜色,来自山林还是草丛,诗人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成了蝴蝶的“我”,也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选择去什么地方。也许大家会说,蝴蝶也是一朵花,一朵会飞的花。那自然以花为伍,以花为伴,以花为友,选择去花丛或花园呗!这一回答似乎天经地义,自然没有错。可这样写,自然走了人们都走过的老路。写出来的诗,自然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诗人是我国顶级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他写出的诗,自然会独辟蹊径,给人一种全新的视野和境界,使变成蝴蝶的这个新的生命,赋予它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

诗人写这只蝴蝶面临诸多选择:首先面临的选择是去花丛。花丛里有许多花朵,这些生命正在含苞怒放,看起来非常美丽。可是诗人笔下的这只蝴蝶,没有选择去花丛。为什么诗人会让这只蝴蝶不选择花丛呢?因为选择花丛只会锦上添花。那里已经有许多花朵了,再添一朵也显不出那么十分重要。那么,它又该做怎样的选择呢?怎样的选择才能使它的生命更有意义呢?诗人在这里,让这只蝴蝶做了两种选择:其一是飞上一根枯枝。枯枝的生命正在走向枯萎,它的枝头既没有绿叶,也没有花朵。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飞来一朵花,落在它的枝头,给它那即将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它自然会欣喜若狂。这一举动,不仅满足了枯枝生命的需要,也改变了枯枝生存的环境,可谓雪中送炭,十分可贵。自然也使蝴蝶的生命,更富有价值和意义。其二是飞上一块岩壁。岩壁又峭又陡,平时连飞鸟和岩羊也无法光临,一年四季没有生命造访。在这样的岩壁上,突然绽开一朵花儿,不要说岩壁会心花怒放,连翱翔高天的雄鹰,也会惊得发呆。自然,做这样的抉择,是有生命危险的。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岩壁会被烤得发烫。蝴蝶落上去,甚至会丢掉自己的生命。可它仍旧勇敢地迎难而上,这种强者勇者的形象,谁又不为它喝彩呢?

诗人的这首小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启迪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试想,那些为了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不正是这只“蝴蝶”吗?那些志在四方的中华儿女,来到祖国的西部,从事西部大开发的英雄们,不正是这只“蝴蝶”吗?我们不禁为这样的蝴蝶们,感到由衷的钦佩和骄傲。

我们说,人生会有许多选择。怎样选择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愿我们像那只小小的蝴蝶,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一生。

03

问银河

樊发稼

银河,银河,

请你告诉我:

为什么大伙

都管你叫“河”?

一阵风吹过,

你可起浪? 你可生波?

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

可有爱钻洞的泥鳅?

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

可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

你那里,能不能

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银河,银河,

请你告诉我!

鉴赏

用连环式的联想方式扩展诗人的想象力

王宜振

这是一首用想象写成的诗。想象是什么?想象就是虚拟。想象就像一只鸟,它有两只翅膀。一只是联想;一只是想象。这首诗是用联想的方法写成的。它采用的是一种连环式的联想方式。这也是人们常见常用的一种联想方式。

我们不妨看看《问银河》,又是怎样利用连环式这种联想方式,展开联想的?大家知道,天上有一条河,名字叫做银河。当我们在群星闪耀的夏夜,望着天上那条泛着光芒的银河时,自然会感到十分好奇。由于好奇,自然会产生一连串绮丽的遐思和联想。这种遐思和联想,又是通过一个孩子一连串地发问产生的。发问而又不作答,其目的是启迪孩子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世界的美好愿望。

小诗共有十四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六行可以作为第一层次。这一层次一开始,就采用了孩子对银河发问的形式。发问的第一个问题,那便是为什么大伙儿都管你叫“河”?在孩子眼里,既然叫河,就应该具有河的共同特点,那便是河中有水。有水的河,遇风吹来,自然会起浪生波了。这一发问,是对“河”这一概念的发问。在孩子眼里“浪”和“波”是“河”这一概念应具备的重要特征。失去这一特点,那便不是“河”了。紧接着,诗人进入了第二层次的发问。这一发问,是对“河”更深层次的发问。在这里,诗人采用了四个“可有”,即“可有长胡子的小虾”、“可有背着小房子的田螺”、“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可有翩翩起舞的白天鹅”,这四个发问,都是对河中生物的发问。在孩子眼里,既然是“河”,那一定会有这四种生物的。当然,河中的生物很多,在这里,诗人只是选择了几种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发问。这一层次的发问,是对第一层次的深入和递进。我们再看第三层次。这一层次共四行,用了一个“能不能”的疑问句。在儿童眼里,既然是“河”,那河的上面一定可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的。诗的最后两句,回应开头两句,进一步作出强调,语句中带有恳求的意思。这一语句,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获得知识的急切愿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追求。

小诗采用连环式联想方式。这是一种纵向的垂直联想。即以A为起点,由A想到B,由B想到C,由C想到D,由D想到E……一环扣一环,连贯成一个整体。小诗由银河想到了河,由河想到了起浪生波,再由起浪生波想到长胡子的小虾、爱钻洞的泥鳅、摇头摆尾的小鲤鱼、穿硬壳衣服的田螺……再由此想到河的上面,应该可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这种纵向的垂直联想,是用连续的一层接一层的方式,层层深入,不断扩大联想的范围。它一环接着一环,构成了一系列画面,产生了诱人的魅力。

小诗采用设问的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也符合少年儿童的思维规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儿童导入诗的意境,让其在美好的意境中流连忘返。小诗既有外节奏又有内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是进行诵读的好教材。

04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

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

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

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

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

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

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

“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

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

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

“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

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小逗号说话头头是道,

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问号:

“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

文章就会像一根长长的面条。”

学问深的要算省略号,

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

“要讲我的作用么……

哦,不说大家也知道。”

水平高的要数句号,

它总要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

“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

没有我,话就说得没完没了。”

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字典公公把意见发表:

“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

少一个,我们的文章就没这样美妙。”

“滴水汇成了大江,

碎石堆成了海岛,

大家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

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

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让我知道?

鉴赏

一首童话小诗阐明生活的哲理

王宜振

这是一首小童话诗。之所以说它是童话诗,是因为它既是童话,又是诗。是童话,具有幻想性;是诗,又具有抒情性。它兼具了童话和诗的两重性。那么,小诗究竟写了什么?写的是字典公公家里发生的一次争吵。是谁之间发生的争吵呢?是标点符号之间发生的争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争吵呢?这是因为他们各自强调自己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重要作用。小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看问题都要全面,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要懂得和谐一致,共同发展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小诗共分十个小节。第一小节,点明事情发生的地点:字典公公家里。发生的事情:争吵。争吵的具体人物:标点符号。在这里,诗人只用了短短两行诗,便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交代得清清楚楚。第二小节,具体写标点符号争吵时的情景。即“眼睛瞪得多大”“嗓门提得多高”这是对标点符号争吵的总体描写。下面便具体描写标点符号在争吵中的表现。“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尤其是调皮的小逗号更是耐不住自己的性子,甚至“急得蹦蹦跳”。这一小节,把标点符号争吵时的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第三小节,写感叹号的发言:一是嗓门大,诗人把它喻为铜鼓敲;二是既偏激又片面。只强调自己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这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强调自己重要的“以我为中心”的发言,自然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第四小节,写感叹号的发言“招来一阵嘲笑”,接着写小问号顶不服气,他强调要是没有自己发问,“又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第五小节,写逗号和顿号一起反驳小问号,他们强调“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文章就像一根长长的面条”。第六小节,写省略号的发言,省略号似乎很文雅,很像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没有同大家争执,只强调自己的作用不用自己去说,“大家也知道”。这种不说出反而更有力量的发言,似乎与众不同,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第七小节,写句号的发言。句号虽然在最后发言,而往往最后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的发言,是在做总结。他强调“只有他才是文章的主角”,因为没有他,“话就说得没完没了”。第八小节,写字典公公的总结。他强调你们都很重要。缺少了哪一个,“我的文章就没有这样美妙”。第九小节,字典公公用“滴水汇成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的比喻,告诫大家不要片面强调自己的作用,要懂得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重要意义。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能不断胜利,不断前进。第十小节,也是最后一小节。既是全诗的总结,也能启发你对世界,对人生诸多思考。如一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正如一台机器,由许多部件组成。每个零部件只有在机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读了这首小诗,我们自然会明白诸多人生的道理。

这首童话小诗,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是因为诗人在刻画人物时,很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逗号急得蹦蹦跳”、感叹号“嗓门就像朗鼓敲”“学向深的要算省略号”,“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水平高的要数句号”“它总是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诗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不同的标点符号,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05

从一个望远镜里看见的父亲

高凯

有那么一次

在小伙伴们的游戏中

我像一个将军那样拿起了望远镜

向上我看见了云端的雄鹰

往下我看见苍茫的地平线

再往低处看我突然看见了一群人

在田间劳动的情景

看着看着我看见父亲也在其中

父亲挥舞着一把镬头

在修脚下的地球

看了很久很久之后我就不敢看了

那是平时寡言少语的父亲吗

感谢望远镜当我的眼睛

让我意外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父亲

平时的父亲看上去是很小的

而望远镜里的父亲

看上去很大

而且我现在远远想起的父亲

和小时远远看见的父亲

又是多么相似

鉴赏

“望远镜”---诗人的第三只眼睛

王宜振

每个正常人,都会有两只眼睛。两只眼睛很神秘,可以装下一个无限大的世界。可我要说,两只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它只能看到我们常见的外部世界,却无法看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东西,要靠什么去看呢?那就要靠第三只眼睛。诗是内心世界的东西,是内心图画的文字再现。那么,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诗,那就要靠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在哪里呢?诗人高凯的第三只眼睛,是一个望远镜。这个望远镜向上能看见云端里的雄鹰,向下能看见苍茫的地平线。这些并不为奇,因为普通望远镜也具备这种功能。它奇特的是可以看见平时看不见的东西。那些东西又是什么呢?那是一群人,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我的父亲也在其中,挥舞着一把攫头,在修理着脚下的地球。看到这些,诗人未免感到奇怪,感到不解。原来,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已经离我而去,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地方,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我”的望远镜之中呢?“我”的望远镜能看见已经消失的事物吗?它具备那种特殊的功能吗?更奇怪的是,小时候看到的父亲是很小的,现在望远镜看到的父亲却很大,大和小形成了如此之大的反差,以至于诗人再也不敢看了,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平时寡言少语的父亲?是吧,小时候见到真实的父亲是小的,而望远镜中虚幻的父亲却又是大的;不是吧,他们之间又是那么的相似。我们说,诗人在这里看到的父亲,是心觉产生的,是一种虚拟的想象。被誉为外倾性诗人的高凯,在这里采用了内倾性诗人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这里,为我们虚拟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俗话说:“文醒诗梦”,诗人与梦者十分相似。诗人在内时空生活,在恍惚的梦境中散步。诗总是与梦境结缘,太清醒则没有诗。

这首小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望远镜看到的雄鹰、地平线是实象,再往低处看到的一群人和一群人中的父亲是虚像。实象具有可视可触的特点,具有再现性和直接性的品格,而虚象则不同,虚象不具备可视性和可触性,它是表现性和间接性的意象。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实像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物象,而虚象则是人们想象中的物象。在这首小诗中,诗人高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两种意象的搭配,使整首诗真中有幻,幻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展现了小诗诱人的魅力。正如清人金圣叹所说:“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真神掀鬼踢之文也”。

虚和实是一对矛盾。诗人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虚与实的“度”:诗太“实”了不行,太实了往往容易流于直白;诗又不能太“虚”,太虚则容易走向怪诞和晦涩。那些善于运用虚实相生,并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的诗人,就是善于寻言的优秀诗人。

06

树叶是一幅地图

李德民

真的,树叶

是一幅地图

纵纵横横的脉络

是纵纵横横的道路、河流

喜欢旅行的风

天天都来看

看过正面看背面

一遍又一遍

直到看熟了,记住了

风才放心地吹向远处

同样喜欢旅行的鸟

也天天来看

看过这叶看那叶

好像还在比对着

鸟要把每条道路都记清

要不然,它就没法飞回来了

树叶的地图

太阳也看

月亮也看

从天空落下的雨点也看

看了,它们才不会

落错地方

鉴赏

从一片小小的树叶中寻觅发现诗意

王宜振

一片普通的小小的树叶,能写出一首诗来吗?我们说:能!诗人李德民不但就树叶写出了一首诗,而且还写出了一首好诗。

那么,他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首先,他对这小小的树叶,进行了细致地观察。他发现树叶上,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叶脉,很像地图上绘制的那些道路和河流。他发现树叶是一张地图。树叶是原形象,地图是在原形象的基础上,经过脑海的加工,产生的一种新形象。它同原形象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原形象树叶和新形象地图,在形态上有许多相近相似之处,我们把这种想象叫作象形想象。象形想象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相近相似上,有了相近相似这一条,树叶不再是单纯的一枚树叶,而且变成了诗。

有了地图这一意象,诗人在这一意象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在这里,诗人所有的联想都与这幅树叶地图有关。这种联想叫做相关联想。那么,又有哪些事物与这个树叶地图相关联呢?诗人在这里选择了五种事物:风、鸟、太阳、月亮和雨点。诗人首先描写了爱旅行的风。风总是喜欢出外旅行,今天到这里,明天又到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风的出行,也离不开这张树叶地图,由它来定位,指方向。诗人在这里,对风观察树叶地图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写它“天天都来看/看过正面看背面/一遍又一遍。”为什么要这样细心地看呢?是怕走错路线吗?诗人写它“直到看熟了,记住了/风才放心地吹向远处。”风是这样,同样爱旅行的鸟也是这样。鸟把家安在树上,在那儿做窝、下蛋、孵娃娃。它是树的朋友,树的子民。在它外出旅行时,这张树叶地图对它来说更为重要。诗人写道:“看过这叶看那叶/好像还在对比着看。”为什么要这样细心地对照着看呢?原来“鸟要把每条道路都记清/要不然,它就没法飞回来了。”原来,鸟是怕迷路的。要是在森林里迷了路,可怜的鸟儿,就找不着自己的家了。除了风和鸟以外,太阳也在看,月亮也在看,它们都把这张树叶地图,当作自己的导航图。雨点呢?雨点也在看,看了,它才不会落错地方。相关联想,使小诗增强了想象力,丰富了想象内容。

诗歌创作,是对诗人想象力的严峻挑战。诗人郭沫若说:“诗歌的想象可以使我们对无知的自然界如对亲人,使我们听见群星的欢歌,听见花草的笑语。”英国诗人济慈说,想象力使他“同时生存在一个个世界里”。既然想象力这么重要,那么,又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呢?我们说,情感和感受是想象的动力,记忆是想象起飞的跑道,理解则是想象的助推器。一个诗人,要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保持对生活中大千事物的高度敏感,久而久之,生活就会成为想象力起飞的平台,做到这一点,你就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诗意。你就会感到这种积累越深厚、越丰富,想象的翅膀就会越强劲有力,飞翔自然会高远而自由。

责任编辑: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