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社会救助“兜牢底” 群众心中“更有底”——陕西探索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新路径

2025-03-31 08:53:37 来源:群众新闻

“所有帮扶政策都能在‘陕西民政通’微信小程序上查到。在手机上办事就是方便。救助金到账后,还有短信提醒,很贴心。”3月21日,家住宝鸡市金台区的周玉成对智慧便捷的民政服务赞不绝口。这是陕西以智慧赋能让社会救助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陕西正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和改革,努力让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更智慧、更高效、更有温度。

协同配合,“各管一摊”变“一摊共管”

困难群众不了解社会救助政策怎么办?社会救助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互通如何破解?申请救助流程太繁琐,急需救助时如何解决?宜川县构建的“融救助”模式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多亏了这些政策,不但减轻了我的医疗负担,也让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宜川县秋林镇显头村村民王某莉感激地说。

王某莉2023年罹患重病,医疗总费用45万余元,个人自付费用近15万元。此外,她需要定期检查治疗,长期吃药,3个孩子还在上学,日常开支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乡镇融救助信息员在日常排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上报。宜川县融救助中心紧急“会诊”,为王某莉申请了低保,并逐一落实了医疗救助、子女教育资助等救助政策,还为其丈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融救助’统筹了全县20个部门、53个救助项目,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务,让社会救助更高效。”3月24日,宜川县融救助中心负责人呼东安告诉记者。

目前,陕西全面推广“融救助”等模式,统筹分散在20多个部门的救助资源,将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向更多低收入人口延伸。

2024年以来,全省实施教育资助184.3万人次、医疗救助544.38万人次、临时救助175.6万人次……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多方助力,“大众标准”变“个性定制”

传统的物质救助虽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兜底作用,但存在救助功能相对单一、精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难以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为此,西安市碑林区于2023年创新推出以社区为平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多元融合的“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凝聚救助合力。

碑林区长安路街道夏家庄社区47岁的居民高鹏华(化名)就是“融救联助”的受益者。

高鹏华患有脑梗等疾病,无收入,生病后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平时生活主要靠母亲照顾。其母亲每天会上门为他送饭,高鹏华每年6000多元的医疗费用都由其母亲用自己的医保卡和退休金支付。2023年3月,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上报,社区立即对高鹏华展开了“融救联助”。

社区低保专干为高鹏华办理了低保。社区工作人员还联系爱心企业、志愿者为高鹏华提供代购、心理疏导等服务。如今,高鹏华每天会外出活动,也会主动与街坊邻居交流。看到儿子的变化,高鹏华母亲非常欣慰。

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陕西支持各地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提供多样化救助服务,实现救助政策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

“我省还积极探索‘公益慈善+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建立慈善组织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困难群众需求信息,帮助对接慈善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帮扶。”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郭军告诉记者。

智慧赋能,“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

2024年4月初,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发布了一条预警信息,提示新城区61岁的居民李成浩(化名)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预警线。长乐中路街道工作人员上门核实情况后得知,李成浩每月虽然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但因重病刚做完手术,后期还需要持续治疗,生活压力较大。街道工作人员当即帮他递交了临时救助申请资料。4月底,李成浩收到临时救助金6400元,缓解了生活压力。之后,街道、社区持续关注李成浩的生活状况,于当年11月底再次为他发放临时救助金1600元。

李成浩之所以能得到及时救助,是精准的预警信息发挥了作用。近年来,陕西以智慧救助、精准救助为导向,建成全省统一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全省196万低收入人口信息,形成“一户一档”低收入人口“全景画像”。

在此基础上,省民政厅与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医保局等13个部门共享数据,针对重病、残疾、就学、失业等情况合理设置预警指标,及时预警困难风险,确保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

2024年以来,陕西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比对数据6310万条,核查11.8万人次,消除风险6.3万人次。

依托“陕西民政通”微信小程序和“e救助”平台,陕西实现了救助申请从“现场办”向“掌上办”“指尖办”的转变,2024年以来受理线上救助申请12.3万人次,审批通过9.8万人次。

陕西还选定30个县(区)开展防止返贫帮扶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将潜在困难风险人群纳入监测。

在民政部2024年11月底召开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推进会上,陕西进行了经验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让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助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努力把全国两会描绘的美好民生图景转化为暖心的民政实践。”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戈养年表示。(群众新闻记者 杨小玲)

秦评 | 让“雪中送炭”更暖

“融救助”让“各管一摊”变“一摊共管”;“公益慈善+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帮扶;智慧救助为低收入人口“全景画像”;救助申请从“现场办”向“掌上办”“指尖办”转变……近年来,陕西积极探索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路径,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务实暖心之举,既方便了困难群众,又满足了不同需求,让“雪中送炭”有效、有智、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深的关切,做好社会救助这项“雪中送炭”工作,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只有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让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才能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足够重视和及时救助。

让“雪中送炭”更暖,关键在于及时发现“谁在雪中”,提升“送炭”的针对性、覆盖面。对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可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拓展信息录入、数据共享、监测预警、转办推送等功能。对已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进行监测,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对家庭状况有明显变化的,应及时更新信息、给予帮助。

让“雪中送炭”更暖,需要针对不同困难群众,送上多样化、个性化的“炭”。不同的人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只有贴近困难群众,掌握实情,心中有数,才能让“雪中送炭”更温暖。这就要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按照家庭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落实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类针对性帮扶措施。陕西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各地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救助服务,使救助政策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不失为“雪中送炭”的一种好方式。

社会救助政策性强、关注度高,涉及社会公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公开透明,杜绝“人情保”“关系保”。还要定期核查,对挤占、挪用、截留救助资金,或采用虚报、伪造等手段骗取救助金的,严肃追究责任。总之,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把政策化为救助帮扶“及时雨”,守护好每一分“保命钱”,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雪中送炭”才会更暖。(孙萍)

责任编辑:任佳妮